1974年,陝西春旱嚴重,驪山腳下許多村民被迫打井抗旱。在井底,忽然有人挖到一個奇怪的陶土人頭。當時他們誰都不會想到,這個陶土人頭引出的,是巨大的秦俑方陣。這一個個形態各異的人俑都是武士打扮,這些武士守護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締造者——強悍的秦帝國統治者秦王嬴政。在此之前,人們對這位始皇帝和秦朝的了解,大多僅限於史料記載,兵馬俑的發現,使人們能夠更充分地勾勒出這個王朝的輪廓。
這個帝國從何而來,他們先祖的遺存又在哪裏?為了弄清這些人俑背後的秘密,考古人苦苦找尋那個強大的秦帝國和其先祖的足跡。在靈山東南30公裏之外,有一個叫南指揮村的地方彌漫著一個個難解的謎團,穿越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不斷浮現於人們跟前,一段撲朔迷離的曆史漸漸清晰地展露出來。
南指揮村坐落在陝西省寶雞市風翔縣城南5公裏,離村子不遠處有一塊奇怪的荒地,春夏時節,不管雨水多寡,那裏莊稼都長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們對此似乎也習以為常,沒人想去深究。一天,附近一趙姓村民推著小土車來到這裏,他要挖點土修補自家的院牆。鐵鏟揮處,黃土裏帶出一些奇怪的土塊,它們的顏色和形狀與周圍黃土明顯不同,有黃有紅,還夾雜著一些碎石,看起來非常的堅硬。後來發現,那些奇怪的土塊是經過人工夯砸的,這個勘察結果,讓考古隊員震驚不已。他們來自一個巨大的地下工程,這個四方形的神秘地下工程,竟然足足有兩個國際標準籃球場大!
不久後,考古勘察又有離奇的發現。工程東西方向有向外的延伸跡象,整個工程呈怪異的“中”字形結構,全長300米,麵積達5334平方米,規模已遠遠超過先秦已知各諸侯國國君的墓葬。大墓的墓室平麵呈矩形,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近40米,四壁建有三層台階,逐層縮小,正像是倒著的金字塔,而塔頂處應該就是整個墓葬的核心——秦君安寢的槨室。
整個槨室可謂宏偉工整,材質精良,技藝高超。套槨的枋木均由規整的柏木材心做成,每根的橫截麵都是邊長21厘米的正方形,兩端中心有21厘米長的榫頭,重逾300公斤,長度分為5.6米和7.3米兩種。為了防止地下水沿著木料結節滲入造成腐朽,槨木原有的結節都被挖出,然後用鉛、錫和白鐵合金澆注封護。在金屬澆注過程中既沒有燒壞本質,又澆注得很平整,可以看出當時把握合金配比和澆注火候的技術已很成熟。在槨室周圍和上方填有木炭,外圍再填青膏泥,這些保護層可以防止水分和氧氣進入以保護槨室。槨木的木質至今保存完好,這完全可稱得上是一個奇跡。
因為這套由柏木枋壘砌而成,側麵有榫頭伸出的框式結構槨具,正是古書中所言、天子專用的神秘葬儀——“黃腸題湊”。根據漢代文獻,“黃”是指呈黃色的柏木材質;“腸”指木材材心;“題”是頭或端,指每根槨木兩端伸出的榫頭;“湊”是指槨木的榫頭在槨室南北兩側形成的長方形框式規範。文獻中記載隻有天子才能享用“黃腸題湊”的槨具,所謂“天子柏槨,諸侯鬆槨;天子題湊,諸侯不題湊”。盡管所言甚詳,但近代以來從未有人見過“黃腸題湊”的葬法。這座墓葬中出土的槨具無疑是我國發現“黃腸題湊”的第一個實例,也是目前發掘出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形製最大的葬具。
盡管秦君囊括四海、取周天子而代之的野心在曆史中不絕於耳,但早在遷都鹹陽之前秦公就敢於在墓葬中使用天子的禮儀,卻有些超乎後人的想象。如此看來,及至後來秦公稱王,始皇帝一統寰宇,更不僅僅是時勢使然。也就是說,早在都雍城時代,就有秦國君主把這遠大理想悄悄掩藏在黃土之下。但誰也不知道這套僭越禮製的槨具,究竟是這位秦公為了在死後一償所願,還是用以激勵參加葬禮的後代奮起爭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