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類對飛天的憧憬1(1 / 3)

在古代,人類對宇宙空間的認識,僅是白晝能感知太陽的光熱,夜晚能望見月球的身影,但是卻產生了許多訪日探月的幻想故事。中國出現過誇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話,其他國家也有不少類似的飛天傳說。這些神話傳說寄托著人類征服太空的願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竭盡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開始把幻想變為現實。從創立航天理論到製造登天工具,經過不知多少代人的探索和努力,終於在20世紀50年代跨出了擺脫地球的束縛的第一步,人類離開地球這個繁衍生存的搖籃,進入一個陌生而誘人的太空世界。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記錄下了人類飛向太空的奮鬥足跡。

一、嫦娥奔月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渺無垠、神秘莫測的宇宙空間充滿各種各樣的幻想。飛出地球,遨遊太空,到地外星球去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我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在遠古時代,華夏大地上有一位聰穎美麗的女子,名叫嫦娥。她與射日勇士後羿結為夫妻,誠實勞動,和睦生活。有一天,由於後羿射日有功,昆侖山上的西王母娘娘獎給他一葫蘆靈藥丹丸,說是兩人各吃一半可以長生不老,一個人全吃下就會升天漫遊。嫦娥聽了感到十分高興和驚奇,要是真能到天上去遊曆一番該多有意思啊。於是她趁後羿睡著的時候,偷偷地把葫蘆裏的靈藥丹丸全吞下去了。吃完,她走出門外,望著夜空掛著一輪明月,不覺藥性發作,感到身不由己地飄飛起來。於是,嫦娥告別人間,直飛雲霄。經過漫長的飛行,到達被稱為廣寒宮的月球,看到一幅恬淡幽靜的景象。從此,嫦娥在月宮定居下來,成為一位長生不老、青春永駐的仙女。這個嫦娥奔月的神話家喻戶曉,千古流傳,寄托著人類對飛天的美好向往。

這類飛天神話,不獨我們中國有,在外國也有。在像我國一樣古老的希臘國土上,民間傳誦代達羅斯父子飛向太陽的神話。這個神話故事說,古建築師達羅斯和他的兒子伊卡洛斯,在地中海克裏特島上修建了一座迷宮,因為得罪了克裏特國王而被囚禁起來。他們渴望逃離這個苦難的地方,返回自己的故鄉雅典。但國王米諾斯卻竭力阻止他們回國,因為得不到國王的許可,無法弄到船隻渡過地中海。代達羅斯望見天上遠飛的海鳥,啟發了他的靈感。於是,他和兒子伊卡洛斯開始收集島上飛鳥的羽毛,並用這些羽毛編織成兩對翅膀,用蜂蠟將它們粘住。父子倆人各在自己背上裝上一對翅膀,然後便乘風飛了起來。他們升空翱翔,穿過海洋,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代達羅斯勸告兒子停下來,飛出苦海就行了,但年輕的伊卡洛斯好奇好勝,繼續向前飛行,一直飛到太陽附近,盡覽彩色斑爛的太陽風光。不料太陽的高溫很快使粘住羽毛的蜂蠟熔化了,羽毛做的翅膀也燒著了,勇敢的伊卡洛斯失去雙翅,燒毀了羽毛,最後墜身於大海,父親代達羅斯痛心不已。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悲劇故事,反映了人類遨遊太空、征服太陽的英雄壯誌豪情,也暗示著飛向太空的嚴峻和艱險。

人們發現,從中國的“嫦娥奔月”到希臘的“伊卡洛斯飛日”,都是靠的仙術或幻想。後來的神話傳說中,出現了一些被神秘化的飛行工具。從神鳥、飛龍到魔毯、飛車,無不帶有浪漫的色彩。在我國晉朝人寫的一部著作中,記述了古人乘坐飛船橫空遨遊、浪跡星海的故事。說是在堯舜時代,人們製造了一座巨大的飛船,載入飛上太空,在星海之中飄浮,晚上還從飛船上發出耀眼光芒。這艘飛船在太空12年往返飛行一次,可以飛到月球降落,也可作星際航行。在另一部著作中,還描繪了一種飛船的具體形狀和飛行的情況,說這種飛船長50餘尺,結構堅固不朽,經常在天地之間往複飛行,後來飛向太空深處,再也不回。這些關於古代飛船的描寫,隻不過是古人的一些想象罷了。

二、萬戶飛天

16世紀,我國明代有一位叫萬戶的人,試圖乘坐火箭飛天,勇敢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向太空挑戰的英雄。

據說萬戶原來是一名木匠,喜好工藝技術,善製交通器具。後棄藝從戎,在軍中參與改進刀、槍、車、船等各種作戰用具。萬戶手藝高強,盼望製造一種飛龍,能夠日行萬裏,山河無阻,甚至騰空飛行。這時軍中已廣泛使用火箭武器。早在10世紀的宋代,中國就發明了火藥火箭,開始是用作節日慶典的娛樂活動,後來發展成了打仗用的武器。這種火箭是將一截前端封閉的火藥筒,綁在箭杆上,利用火藥點燃後產生向後噴射的燃氣,推動箭杆向前飛行。10世紀中葉,宋朝大將馮繼升、嶽義方發明了一種用作兵器的火箭,並試驗成功;11世紀的唐福、石普先後把自己製造的火箭獻給朝廷,並組織了射擊表演。宋軍在與金兵、元兵的作戰中,廣泛使用了一種叫“霹靂炮”的火箭。到16世紀,明代名將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曾使用一種重2斤、射程300尺至600尺的火箭,顯示了較強的威力,使倭寇聞箭喪膽。這種火箭武器的戰績輝煌。明朝製造的火箭,最著名的有“神火飛鴉”、“火龍出水”、“飛空砂筒”、“一窩蜂”等。“神火飛鴉”箭筒像一隻大鴉,呈紡錘形,腹內裝火藥。每個翅膀下斜插兩支火箭。鴉背上鑽一小孔,安裝火藥線與翅下火箭相連。點燃火藥線後,兩支火箭同時燃燒,能把大鴉發射到百餘丈遠的地方。“火龍出水”是用一根長筒,裝上木製龍頭龍尾,龍身兩側前後各安裝兩支火箭,同一根火藥線連在一起,龍腹內則裝有一組火箭。先點燃筒外的火箭,推動筒身向前飛行;火藥燃盡後引燃筒內火箭,並從龍口射出飛向目標。它是一種兩級火箭的雛型。“飛空砂筒”是在箭杆上綁兩支方向相反的火箭,發射時先點燃向前的火箭,當飛向目標後炸藥砂筒落地爆炸,然後引燃向後的火箭返回原處。這是一種可回收的兩級火箭。“一窩蜂”是一個箭筒內插上多至32支火箭,同時點火射出,眾矢齊發可加大殺傷威力,還可增大射程。這是一種最早的集束式火箭。這些火箭工具有現代火箭的特征,在飛行原理、結構等方麵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隻是構造原始簡單一些罷了。

萬戶和軍營中的工匠們從這些火箭中,特別是吸取了“神火飛鴉”和“火龍出水”的技巧,設計製造成一種會飛的“飛龍”火箭。這種前後兩端分別是木質雕刻的龍頭龍尾,它們下麵各裝兩個火箭筒,龍肚子裏裝有火藥,用引信點燃後,可飛行一裏的路。誰來乘龍試飛呢?萬戶挺身而出,表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願意親自進行一次飛行實踐。

這一天,在一座山坡上,聚集著觀看飛行的人們。軍中工匠們將一把椅子安放在一個木製構架上,構架四周綁上47支火箭,萬戶坐在椅子內,兩隻手各握著一隻大風箏。他打算等火箭升空後,就利用這兩隻大風箏帶著自己在空中飛行。等一切都準備就緒後,他命令工匠點燃火箭,隨著支支火箭發出的轟響聲,噴出一股股火焰,“飛龍”拔地升起,衝入半空。突然,火光消失,“飛龍”下墜,栽到山腳下,萬戶不幸犧牲。人們無不感到驚訝,紛紛稱讚萬戶勇於探索和不畏艱險的精神。從此,萬戶作為世界上試圖利用火箭進行飛行的第一人而名揚四海。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的發明者,而且也是首先借助火箭載人到太空飛行的實踐者。在將近500年後,1959年在月球背麵發現的一座環形山,就以萬戶命名,紀念他勇於實踐、探索太空的壯舉。中國人的名字在那時就飛出地球,寫到月球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