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一章 海洋生物毒素的軍事意義(1 / 3)

一、概述

隨著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物工程技術的迅猛發展,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日益活躍,進展迅速。迄今已從有毒海洋生物中分離提出了上千種生物毒素和生物活性物質。其中有很多毒素具有毒性強烈,毒理作用特殊,結構新穎,分子量低,較易合成等特點。早已引起國外化學戰專家的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

化學戰劑是化學武器的基礎,也是化學武器威力的決定性因素。化學戰劑經幾十年的發展,至60年代初,國外已基本形成了以致死性神經性毒劑和致傷性糜爛性毒劑為主的6類14種裝備毒劑。此後30年,未獲突破性進展。而各國對現裝備毒劑的偵、防、消及救治措施則日臻完善,使化學戰的攻與防基本上處於平衡態勢。為突破這種僵持的攻防平衡狀態,謀求在未來戰爭中的威懾地位,國外一直競相竭力研究發展新一代化學戰劑。如果說芥子氣的出現作為第一代化學戰劑,那麼第二次大戰前後發展起來的神經性毒劑則稱為第二代化學戰劑,而第三代化學戰劑是怎樣的,具有什麼特征?是軍事化學家極為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醫學防護工作者應當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據文獻報道,對新一代化學戰劑的要求是:超毒性,速效性,毒理作用特殊,難偵、難防、難治,易產生。不難看出,某些劇毒性海洋生物毒素已基本符合上述主要條件。

所謂生物化學戰劑是指通過生物(微生物和動、植物等)分泌代謝或半生物合成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生物毒素),亦稱毒素戰劑,是用於敵對目的毒素,潛在的軍用毒劑,有可能發展成為第三代化學戰劑。早期人們將其歸類為生物戰劑,實際上,其與生物戰劑有本質的區別,它們不是活的生物,而是生物特殊的分泌或代謝產物,實屬化學戰劑一類。生物化學戰劑與其他化學戰劑一樣,不管來源於生物、化學合成、還是生物工程製備的,它們均屬於無生命或無繁殖能力的化學物質。由於它們處於生物科學和化學科學重疊交叉的邊緣,或者說是介於傳統的生物戰劑和經典的化學戰劑之間的一類新型的毒劑和,故稱之為生物化學戰劑或中間係譜戰劑。

生物化學戰劑主要包括:①天然生物毒素:②生物調節劑,如肽類化合物、自體分泌物、前列腺素和物質等。生物調節劑是人體內自然產生的生物化學物質,如肽類化合物,通常它參與機體的生理或神經病理活動。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化學合成或基因工程技術的方法加以“改造”,使其獲得新的性質或“目標”的毒素。而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的紊亂,導致軀體失能作用,而一般又不引起死亡,因此,具有一定的軍事意義。

天然毒素是天然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通常分為蛋白質(或肽類)毒素和非蛋白質毒素。按生物來源分為細菌毒素,真菌毒素,動物毒素和植物毒素等。按地域分布

天然毒素最突出的特性是毒性極為強烈,許多天然毒素是自然界毒物毒性中最強的毒素。如肉毒毒素、破傷風毒素、赤痢毒素、相思子毒素、刺尾魚毒素、岩沙海葵毒素等。它們比目前化學合成毒劑中最毒的神經性毒劑的毒性大數百倍乃至上萬倍。故有的作者將其稱為超毒性毒劑。顯然單從毒性角度考慮,許多劇毒性天然毒素已完全具備了作為第三代化學戰劑的條件。

肽類神經毒是指作用於神經係統的肽類毒素,如肉毒毒素、響尾蛇毒素、眼鏡蛇毒毒素、海葵毒素、芋螺毒素等。肽類神經毒是肽類毒素中毒性最強者,而肽類毒素又是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毒素。因此,肽類神經毒是頗受重視的研究領域,其中包括改造毒素的基因,使其獲得新的性質或“目標”的毒素。肽類神經毒研究最有啟發性的工作是其特殊作用機理的研究,和小分子肽類毒素結構的研究。

由氨基酸組成的分子化合物稱為肽或多肽(蛋白質),曾規定50個氨基酸以下的分子稱為肽(低肽或小分子肽),50個氨基酸以上分子稱為多肽或蛋白質。但兩者在結構和性質上無顯著差別(它們都是由氨基酸和二硫鍵結合起來,二硫鍵起著關鍵作用),實際上沒有嚴格界限。故亦常常統稱為肽類或肽有毒的肽類稱為肽類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