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目前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由於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率低,單位產值的汙染物排放量高,經濟增長在相當程度上仍然主要依賴資源的高投入來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我國資源和環境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要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必須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第二、三產業的份額持續上升,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也將逐漸下降,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2006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分別為11.8%、48.7%和39.5%。與2001年相比,第一產業的比重減少了3.4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增加了5.9個百分點。
我國實施循環經濟不僅包括廢棄物資源化的再生資源產業,即靜脈產業,而且也包括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並以非廢棄物作為原料的產業,即動脈產業。靜脈產業和動脈產業基本上屬於第二產業範疇。
我國第二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技術進步,用新技術提升傳統工業的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的產生和排放。發展第二產業循環經濟將改變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轉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第二產業循環經濟將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是全麵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主要舉措,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第二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發展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係、政策支持體係、技術創新體係和激勵約束機製。其中包括建立實現循環經濟的回收體係,促進綠色產品生產和綠色消費的發展。在工業企業中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生產過程中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成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典型企業。在工業集中地區應積極發展生態工業園,在企業清潔生產的基礎上,使上遊企業的廢物成為下遊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實現園區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廢物產生量最小。在一定區域內,可以用生態鏈將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逐步建成循環型社會。
近年來,為了應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麵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汙染挑戰,我國黨和政府在探索、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方麵做出了不懈努力。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006年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工作和重點環節,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最近,胡錦濤同誌在十七大報告中談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時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
隨著循環經濟理念的推廣,循環經濟實踐的開展,對於循環經濟理論研究也不斷深入,但是針對各個行業,特別是對第二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研究缺乏係統的總結和提高。本叢書首批20部,涵蓋了鋼鐵、輕工、包裝、紡織、石油、化工、電子、環保、城市垃圾、新型材料——凝石等多個產業,較係統地介紹了國內外第二產業各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現狀、中國第二產業各行業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實施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分析了各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潛力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逐步構建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機製、金融支撐體係和回收體係等方麵的具體措施。我相信,該叢書的問世將進一步促進對第二產業實施循環經濟的研究,為相關產業部門、決策部門和廣大科研工作者提供重要參考,為基層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提供可操作性強、解決實際問題的向導。
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