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醫史學家西格裏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人群:醫師和病人,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和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麵的關係。”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一概念,“醫”已由單純醫學團體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醫院全體職工;“患”也由單純求醫者擴展為與之相關的每一種社會關係。這兩類人群本來是魚與水的關係、土與木的關係,但是現在讓我們看一組數據就明白這種關係是什麼樣子了,中國醫師協會最近一次統計的“醫患關係調研報告”顯示,74.29%的醫師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保護;認為當前醫師執業環境“較差”和“極為惡劣”的分別達到47.35%和13.28%。近3年來,平均每家醫院發生醫療糾紛66起,發生患者打砸醫院事件5.42起,打傷醫師5人;單起醫療糾紛最高賠付額達300萬元,平均每起賠付額為10.81萬元。醫患之情可見一斑,我們說醫患感情不和,是一把雙刃劍,雙方都是受害者,擺脫這種困境絕不是一廂情願能達到的事情,如何尋求醫患情感的互相依賴和信任是醫患雙方都應承擔的責任。
理解是醫患和諧的感情基礎
前衛生部長高強說過:當前醫患關係緊張、醫療糾紛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多方麵的,有醫療資源不足,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患者有意見;有醫療質量不高、服務態度不好,群眾不滿意;也有更複雜的社會因素。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缺乏理解,不能換位思考。部分醫務人員不能設身處地地替患者著想,而是較多地考慮醫療機構和自身的利益。而患者對醫務人員也缺乏理解,不了解醫學的複雜性,這是一個醫患溝通的問題,也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問題。
今天的醫患關係的確讓人們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雙方,醫院要麵對患者的指責和不信任,來自社會的壓力讓醫院管理者和衛生行政部門一籌莫展,尤其是衛生行政部門,對於社會上百姓的信任危機,憂慮極大。醫患之間的紛爭屢屢發生,並且不斷升級,惡性事件在社會當中影響非常惡劣,這不僅僅關係到醫患之間,更深層的是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的問題,患者對進入醫院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感。
醫院和社會的關係處於一種極度敏感的時期,這種大環境的陰影籠罩在醫患雙方的生存空間,坊間的各種傳言及媒體的導向,對老百姓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在這種不良影響的感染下,老百姓的心理變得脆弱而敏感,抵觸心理蔓延很快,說得簡單一點,老百姓邁入醫院的大門,既有診病的心理準備,也有防範任人宰割的心理預期,在他們看來,進了醫院就是肉案上的買賣,一刀一刀地被人割。
現階段,出現這種不良的醫患氛圍,除去醫療體製的因素之外,社會經濟和文化對人們的思想影響也是很大的,在一定範圍內,人們的思想不成熟、不穩定、不平衡。浮躁和投機取巧在醫患雙方的思想中不同程度的存在,這導致了醫患雙方在維護各自利益的時候失當,特別是醫患當中的極少數不良分子,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這為醫患雙方的“不和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們在前麵的章節中講過,醫患關係無論如何發展,醫生和患者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二者不可獨立存在,這種依存關係事實上隱含了緩和醫患關係的必然性,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醫和患之間,治與被治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會成為很好的黏合劑,通過溝通達到相互理解,這是醫患和諧的感情基矗
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糟糕,在患者醫治的過程中,醫護人員和患者也會產生濃厚的感情,建立深厚的友誼,他們之間有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還有的患者和醫護人員能成為夫妻,這都有實例出現在我們身邊,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近距離接觸讓醫患之間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相互了解,並相互理解。試想一下,在門診,醫護人員要麵對大量的患者,麵對各種各樣病痛的患者,還有排隊等候的那麼多病人,的確沒有更多的精力來照顧每一個患者的心情。但是,如果是住院患者,醫患之間就有充分的時間來交流,在治療過程中,不僅是對於病情的交流,閑暇之餘,也可能交流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家鄉的特產,家庭成員、妻子、老公、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共同的話題。通過這種交流,醫護人員能夠充分感覺到患者的病痛之苦,也有可能了解到患者的家庭狀況、經濟狀況,會對患者進行精心的治療,患者也能充分理解醫護人員的辛苦,了解他們每天的工作負荷有多大,醫護人員每天要早出晚歸,要照顧好每一個病人,還要值夜班,上手術,也要照顧家庭和妻兒。雙方在了解的基礎上自然地拉近了情感的距離,醫患能夠有一個交流的平台和機會,促進了雙方的相互理解,這為醫患和諧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矗
理解是和諧之門,這扇門的開啟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我一直堅信醫患關係的緊張隻是一個階段,不會長久,因為醫生和患者其實是一對孿生兄弟。
醫生要用合理的言行表現真誠
在醫患關係當中,患者是接受醫治的一方,因此,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往往出於對醫生的信任,坦誠地、毫無保留地交代自己的病情和一些個人的相關情況,有時候可能還要涉及隱私。醫生要真誠地對待患者,要在感情上把患者當親人一樣對待,對於患者的病情和治療結果要真實的交代,使患者在心理上有一個準備,對自己的治療結果有一個理性的認識,這既不能誇大治療效果,也不能誇大病情給患者和家屬造成心理負擔。
醫患關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社會關係,醫生是受過高強度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士,當醫生一走入醫院、穿上白衣的時候,他完全進入“醫”的角色,按照自己的角色行事。而這個時候,患者往往對醫生的某些行為無法理解,比如說:醫生把一個完全麻醉的患者“扔”到手術台上,親屬要是看在眼裏,心上自然不會舒服。還有醫生的某些特定用語可能會傷害到患者,比如有的外科醫生會說“打開看看”。因此,醫生要有意識地從強烈的專業角色中跳出來,和患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這樣使患者真正感受到醫生的真誠。
下麵我講一個醫院的具體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