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故事,常常給我們帶來許多感動和震撼,請把這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講給孩子聽,相信在滿足孩子聽故事欲望的同時,更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喚醒孩子感恩的心。
1孩子的愛心——最後一份晚報
2孩子的期盼——溫馨的手機號碼
3讓孩子懂得愛,懂得回饋
4父母對子女的無私——愛心樹的故事
5用感恩的心麵對不幸
6感恩他人的幫助——傳遞善良和友愛
7感恩自己所擁有的
8母愛的偉大——索菲婭救女
9用愛的藍絲帶傳遞感恩之心
10感恩是沒有儲蓄的存折
11記住陌生人的幫助——最後四根棒冰
1現在的孩子為何不懂感恩
有報道說,廣州一些中學組織學生看一部很悲傷的親情電影《尋找爸爸》,結果很少有學生動情,甚至有學生奇怪地問老師:為什麼帶我們看這種沒意思的電影?濃濃親情竟然被認為“沒意思”,讓老師大為失望。
在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現象。一個14歲的女孩竟然說:“在我心裏,朋友是第一位,親戚是第二位,父母是最後一位。”“你投資,我給你們回報,大家相互利用,大家都不吃虧。再說你們賺錢還不是給我用的,老實講這點鈔票,派頭那麼小,人家還嫌我派頭不夠,讓人家玩得不高興呢!”這是一位學生在同學聚會上花掉上千元後,回家後對雙雙失業的父母說的話。如此冷漠的話,怎能不讓為其傾盡所有的爸爸媽媽傷心至極?
董先生和妻子對兒子愛護有加,一次妻子生病了,在家臥床休息。兒子放學回家,不但沒有關心媽媽的病情,反而很不滿地說:“你病了,誰給我做飯吃啊?我還要複習功課呢!”妻子聽了兒子的話,傷心得落下淚來。
後來兒子在高考中成績不佳,董先生和妻子傾盡積蓄幫兒子聯係上了一所大學。平時夫妻倆省吃儉用,每月卻給兒子寄去上千元的生活費,“別讓兒子在同學麵前沒麵子!”這是夫妻二人經常說的話。每次電話鈴聲一響,董先生和妻子就知道是兒子來要錢了。“如果兒子有錢用,他基本上不會主動給家裏來電話……”
看著這些現象,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怎麼了?為什麼不容易感動、不懂得感恩?難道孩子的心真的那麼狠嗎?難道孩子真的不知道愛父母嗎?
有專家分析,現在的孩子不懂感恩,與他們獲得的“愛”太泛濫、太單向、太單一不無關係。暨南大學社會科學部龔紅月老師指出,中國傳統文化講“仁愛”,強調感情的雙向交流,比如父母師長愛(關懷、指導、扶助、引向、理解等)子女,同時教育子女對父母師長“仁”(尊敬、仰慕、報答、服從等)。但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家長都沒有這種意識。孩子接受了太多的愛,太容易地得到愛,就不懂得珍惜。這種“強製性”的感情重壓,也使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也就談不上發自內心地去“感恩”了。
當然,孩子缺乏感恩之心,變得冷漠與自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這其中與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第一,父母缺乏對教育的正確理解。
在家庭教育方麵,很多父母沒有正確理解教育的意義,受傳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的影響,很多父母認為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會讀書、考高分的孩子,隻要孩子的成績好,其他方麵都不是太重要。因此,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父母不惜任何代價。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很多孩子認為父母所做的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學校教育缺乏正確的引導。
在學校教育方麵,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而常常忽視孩子的人格教育和品質培養,這就使智力教育與人格教育嚴重失衡,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樹立起來。在他們的心裏,分數是自己追求的目標,而對於自己的師長他們沒有任何的感激之情。
第三,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現在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艱辛沒有什麼體會,卻對社會上的時尚、名牌、奢華、虛榮等東西非常了解和沉迷,一方麵孩子們覺得自己過優越的生活是父母的責任,是天經地義的,另一方麵他們又時常為無法滿足願望而抱怨。同時,他們受到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變得自私自利起來,把金錢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三字經》裏說:“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小時候內心是善良的,是懂得感恩和愛人的,但是經曆了一番錯誤的教育後,孩子就失去了感恩的意識。
不管學校教育和社會風氣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都掩蓋不了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麵的失職。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啟蒙老師沒能給孩子灌輸感恩的理念,沒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用正確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積極的影響,那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敗。
2讓孩子學會感恩比什麼都重要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
而如今的父母對孩子都是毫無節製的付出,結果孩子不僅無視父母的愛,甚至變得自私無情。其實,做父母的責任不隻是愛孩子,不隻是讓孩子好好學習,同樣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用自己的行動報答父母。
一個從海外歸來的華僑,想在自己的家鄉資助一批貧困學生。但令人驚奇的是,他給學生們寄去的是幾本勵誌書籍,而不是給孩子們寄錢。
收到書的孩子們都傻眼了,心想:“自己連學都上不了了,要這些書有什麼用啊?”隻有一個名叫阿牛的小男孩在收到書籍後,給華僑回了一封言簡意賅的感謝信:“好心人,謝謝您的幫助!”結果,隻有這個小男孩得到了華僑的全額資助,重新回到了課堂。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華僑不無遺憾地說:“所有的小孩中,隻有他一個人懂得感恩!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我們怎麼能指望他長大後回報社會呢?”
教孩子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學習,去生活,去報答父母和一切幫助過他的人,這比什麼都重要。
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在家庭裏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互動的。作為子女不能僅僅隻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而隻有當孩子學會感恩,父母的愛才變得有意義。
在一所農民工子弟學校,有一位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給孩子們出的期中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假如你家有5口人,買來10個蘋果,每個人能分到幾個蘋果?”由於打字員疏忽,把“10”誤打印成了“1”了。這樣,題目就變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買來1個蘋果,每個人能分到幾個蘋果?”老師心想,這道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它不可能有答案。
在閱卷時,老師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給出了答案,但是隻有一個答案讓他受到震撼,答案的內容是:每個人能分到一個蘋果。後麵接著寫出了一段解釋:假如爺爺買來一個蘋果,他一定舍不得吃。因為他知道生病的奶奶一定更需要這個蘋果,他會留給奶奶的;但奶奶也舍不得吃,她通常會把蘋果送給她最疼愛的小孫女——我;可是我也舍不得吃這個蘋果,我會把它送給每天在街上賣報紙的媽媽,因為媽媽每天在太陽下曬著,口渴的她一定需要這個蘋果;但是,媽媽還是不會吃的,她一定會把蘋果送給爸爸,因為爸爸進城這一年來每天都在工地上幹很累的活,卻從沒吃過蘋果。所以,我們全家5口人,都會得到一個蘋果。
看完這個學生的答案,老師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感動的淚水。
感恩,能夠促進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於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他才會對生活對人生充滿希望,才會理智地麵對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更多的情感回報。學會感恩,這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3父母必須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感恩
“感恩”是個舶來詞,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這種表示可以體現在物質回報上,也可以體現在其他方麵。但是,很多孩子都以為感恩父母唯一的方式就是用金錢購買一些東西。
女兒將壓歲錢和平時的零用錢攢下來,還利用暑假寒假打工掙錢,給媽媽買了一大束鮮花,表達對媽媽的生日祝福。媽媽收到女兒的禮物非常高興,但不免又有些難過。為什麼呢?
因為當媽媽問女兒那束鮮花多少錢時,女兒說:“521元。”媽媽又問:“為什麼是521呢?”女兒笑著說:“521代表我愛你呀。”媽媽這才恍然大悟,雖然臉上笑,但心裏卻沒有幸福的滋味。
很多孩子都認為長大了掙錢給父母買吃的,穿的,就是感恩;家長也都認為孩子還小,要他們感恩,純粹是荒誕可笑的,因為他們要錢沒錢,要物沒物,怎麼來感恩呢?殊不知,感恩不單是物質上的回報那麼簡單,感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小孩子感恩父母可以送父母一幅自己畫的畫,或者給父母唱一首《生日歌》,還可以給父母寫封感恩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幫父母做家務,為父母端茶倒水,和父母講學校發生的事情,這也是感恩的一種表現;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通過和父母溝通,尊重父母,照顧父母等方式表達感恩;等父母漸漸老去時,孩子對父母的最好感恩莫過於多陪伴父母,盡心照顧父母。
感恩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言不由衷的謝謝,也不是缺乏誠意的感恩信,更不是孩子將來給父母一些物質回報,而對父母的所思所想不聞不問。所以,如果父母沒有正確理解感恩,那麼就容易被一些表麵上的回報行為所迷惑。
父母應該知道,感恩是一種認同,如果孩子能夠從心靈裏對父母有一種認同,知道父母恩賜他太多,並懂得尊重和愛護父母,那麼父母是能夠感受到的;感恩是一種回饋,孩子從母腹被接生出來,而後母親用乳汁將他們哺育,雖然更偉大的是母親從不希望自己得到什麼,就像太陽每天都會把她的溫暖給予大自然的孩子們,從不要求任何回報,但是作為父母不能不要求孩子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種銘記,記住父母的好、記住幫助過自己的人,在必要的時候伸出援手;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
讓孩子學會感恩,是為了防止孩子的心靈麻木;讓孩子學會感恩,是為了防止孩子的情感冷漠;讓孩子學會感恩,是為了讓孩子學會一種生活態度,更好地與父母、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4父母要做孩子感恩的榜樣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自私了,什麼東西都想霸占,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感恩。”其實,這並不完全是孩子的錯,而與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比如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好感恩的榜樣。
有位父親有了孩子之後,非常疼愛孩子,他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所以經常教育孩子怎樣做人,怎樣感恩。但自己卻對那個漸漸老去的父親日漸反感,因為老父親行動不便,走路不穩,到處磕磕絆絆,除了吃飯和抽煙之外,什麼事也幹不了。所以,他想把老父親打發到鄉下的破屋子裏去,並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妻子。
妻子懇求他讓老人留在家裏,但他不同意。妻子隻好說:“那你讓老父親多帶點被子去鄉下吧,給老父親準備一條厚毛毯,以備不時之需!”
可是他心裏隻想給老父親半條毯子,嘴上卻說:“好吧,就讓他帶上一條毯子走吧。”
正在這時,他的孩子——8歲的小男孩,用稚嫩的聲音說:“爸爸,你不要給爺爺一條毛毯,給他半條就行,剩下的半條留著你老了用。”
他聽了大吃一驚,趕緊改變了想法,留下了老父親,並用心地孝敬他。
我們常說言傳身教,其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身教比言傳重要,因為孩子喜歡模仿,父母做了什麼,怎樣做的,孩子都喜歡模仿,無論做得對不對。所以,教育孩子學會感恩,不如先做個知恩感恩的人,讓孩子去效仿你。因為隻有你懂得感恩父母,孩子才能學會感恩你。
曾經看到這樣的故事,說一位既為人子又為人父的人,看到自己的老父親把一個碗打破了,就對他破口大罵,幾天後他發現自己年幼的兒子在鋸木頭,就問他為什麼要鋸木頭,兒子回答:“我在做木碗,這樣你老了之後就不會把碗打破了。”看一看,孩子其實是很聰明的,很會學習的。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從自己身上學到優秀的一麵,比如優秀的品質,良好的習慣等,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好榜樣。
有一天早上,7歲的李雄在屋裏玩,爸爸看到妻子在為年邁的母親穿衣服、疊被子,特意把兒子李雄叫過去看一看。當李雄看到媽媽忙著照顧奶奶,馬上就說:“媽媽,我也來幫忙。”還說:“以後我也要這樣照顧你和爸爸。”
第二天,李雄起得比往常早,坐在客廳裏。媽媽推開臥室的門,李雄就跑了過去。媽媽感到奇怪,便問:“你今天為什麼起得比往常早啊?”李雄說:“因為我想給你們疊被子,如果起晚了,就不能及時為你和爸爸疊被子了。”聽了這話,媽媽的心裏暖暖的,還在床上躺著的爸爸也聽到了這話,馬上爬起來,迅速穿好衣服,給兒子一個孝敬自己的機會。
這對家長並沒有告訴孩子要做什麼,因為他們孝敬父母的行為已經被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孩子很自覺地去模仿,去實踐,根本不需要給孩子講太多關於感恩、孝順的大道理。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教育法能給孩子產生直觀的感覺,孩子很容易接受。
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一種優秀品質,是學會做人的起碼支點。可是,在如今優越的物質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長輩的溺愛與教育失當,導致了他們冷漠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不懂得感恩。這已經成為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如果父母不改變教育方法,不努力給孩子做一個知恩感恩的榜樣,孩子很難學會感恩。
感恩教育,不是嘴上說說的事情,而需要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在家裏,父母應該禮貌地對待家人,得到幫助後要表示感謝。在鄰裏之間,家長要與他人友好相處,互相幫助,讓孩子在這種環境中受到熏陶。當然,在努力做好孩子的榜樣的同時,也有必要給孩子講一些感恩的方法。比如,接受別人的幫助要表示感謝,看到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幫忙,等等。
5教孩子感恩不必等到“以後”
很多父母習慣這樣對孩子說:“你還小,沒有掙錢,等你以後有本事了再給爸爸媽媽買禮物也不晚。”這話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可是仔細一想:禮物是什麼?它是表達情感的一個載體,隻要它能表達出愛,就是一份好禮物。所以,感恩沒有必要等到以後,因為從現在到以後這段漫長的時間裏,足夠讓孩子對父母失去感恩之心,到那時候再翻然醒悟可能為時已晚。
皮皮4歲了,特別任性,和父母外出逛公園的時候,皮皮一說累了,媽媽就會馬上把皮皮抱在懷裏。有時候丈夫對妻子這種行為不大滿意,就指出來:“你總是這樣溺愛孩子,他以後都不知道感恩了。”皮皮的媽媽總是不以為然,“什麼話?等他長大一點再教育他去感恩也不晚,他這麼小,你現在教育他,他也記不住,以後大了什麼都懂了,想當初我不是一樣喜歡纏著爸爸媽媽抱,現在不是很孝順嗎?”
由於皮皮爸爸在外地工作,和皮皮接觸的機會不多,不能及時指出妻子對皮皮的溺愛行為,妻子變得更加溺愛孩子。到後來,皮皮做什麼事都讓媽媽幫忙,而媽媽總是樂此不疲。比如,吃完了一碗飯,皮皮會把空碗遞給媽媽,示意媽媽為他添飯;在飯桌上,想吃什麼菜,他就指著讓媽媽幫忙夾;每天放學回來把鉛筆往桌子上一擺,讓媽媽幫忙削,有時甚至都不說一聲,隻在寫作業的時候埋怨媽媽忘記給他削鉛筆了;做完作業,當然是媽媽幫忙收拾書包……
有一次,皮皮的叔叔從外地出差回來,給他買了一個遙控汽車,皮皮拿起來頭也不抬的就開始玩,當爸爸指出皮皮應該對叔叔說謝謝的時候,一旁的媽媽插話了:“哎呀,有什麼好謝謝的,自家人沒那個必要,不要和兒子計較了。”
在媽媽的溺愛下,皮皮變得任性、自私,沒有一點感恩之心,一次媽媽去學校接他晚了10分鍾,皮皮竟然對媽媽發脾氣,說:“你幹嗎去了,讓我等這麼長時間。”但媽媽還是認為他還小,等長大了就好了。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沒有感恩之心,是因為父母忽視了對孩子進行感恩的教育。在生活中,父母不去要求孩子感恩,認為孩子還小,跟他講感恩他也聽不明白,等孩子長大了再教孩子也不晚。
不少父母似乎認為感恩是一個深奧的理論,孩子年幼無法理解。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感恩一點都不深奧,很多生活細節都是教育孩子感恩的契機。
慧慧才2歲,稍微長一點的一句話她都說得不連貫,但是媽媽並沒有因為慧慧小,就忽視對她的教導。當媽媽抱著慧慧,又提著重東西,有人主動上來幫忙時,媽媽就會告訴慧慧:“叔叔、阿姨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謝謝他們,知道嗎?”
有時候,慧慧吵著要大人抱,媽媽會說:“我很累了,慧慧,你已經是個小大人了,要自己玩。”如果慧慧不聽話,媽媽會讓她抱一個皮皮熊,然後問她累不累,之後再給她講道理。媽媽發現,當慧慧感受到父母的難處後,就能更好地體會什麼是感恩,並學會減輕父母的負擔。
這位母親的做法是明智的,孩子雖小,她依然教育孩子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父母的愛。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早早地播種感恩的種子,經過耐心的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才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教育孩子感恩不必等到以後,因為幼年時期是孩子個性、品質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教會了孩子感恩,那麼孩子就會養成感恩的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反之,如果父母不抓緊時間教育孩子感恩,等孩子長大了就難以教育了。
現在的小孩子,從周歲開始,每年父母都給他們過生日。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母親的辛勞和苦痛,通過孩子的生日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還可以利用清明節、母親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由關愛單獨的個人擴展到關愛個人所屬的家庭、集體乃至社會。
平日裏,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學會感謝別人的幫助。父母給孩子收拾了房間,應該讓孩子表達謝意;老師為孩子講解題目,應該讓孩子表達感謝;同學幫助了孩子,應該讓孩子學會真誠地說句“謝謝”。要讓孩子學會做家務,學會做自己的事情,通過實際行動表達感恩。如果孩子從小習慣了這樣與人相處,孩子就會養成一種感恩的習慣。
6感恩教育不能流於形式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在閑暇時間多和父母及長輩說說心裏話,並懂得幫父母分擔壓力,這本來是感恩的主要表現形式。可是,近年來感恩教育的手段越來越新穎,比如幫媽媽梳一次頭、幫爸爸洗一次腳或者幫爺爺奶奶幹一次家務……類似的活動越來越多,可是活動之後,能給孩子留下什麼呢?
感恩節前夕,兒子晉鵬告訴爸爸媽媽,他們班要搞一次題目為“學會感恩”的班隊活動,感恩節那天要邀請家長參加活動。那幾天,晉鵬總是一邊做作業一邊賣力地唱著《感恩的心》,還花不少時間製作了一張賀卡,說是要等到表演完節目送給父母的。
感恩節那天,全班同學在學校階梯教室,表演了樂器獨奏、講故事、詩朗誦、小合唱、手語加齊唱《感恩的心》等節目,最後,學生代表朗讀賀卡內容。然後,每個孩子把親手製作的賀卡送給父母。當父母收到孩子親手製作的賀卡時,都感動得熱淚盈眶,晉鵬的爸爸媽媽也不例外。
可是,沒過幾天,晉鵬就要求爸爸給他買部手機,有了手機同學聯係起來方便,還說班上的同學早就有手機了。在他的軟磨硬纏下,爸爸滿足了他的要求。可是,手機才用一個多月就壞了,爸爸叫他拿去修。因為擔心他上當,便提醒他要守著修理攤,沒想到他勃然大怒:“這麼熱的天還要讓我曬太陽?都是因為你沒錢,給我買這麼便宜的手機,我的同學拿的可都是兩三千一部的……”爸爸生氣地打了兒子一巴掌,誰知道他馬上衝到廚房拿了把菜刀,說要報仇……
活動畢竟是活動,它隻是一個過場,一種形式,不可能起到長久的教育作用。為了準備感恩節的活動,孩子們雖然花足了心思,但那畢竟是為了完成任務。當然,我們不能說這類活動不好,隻是說在舉辦活動的時候,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注重活動的實質。
近年來,社會上、學校裏冒出了很多感恩的方式,比如有學校給孩子們布置作業——給媽媽洗一次腳;還有人讓學生給老師磕頭,盡管這不失為一種感恩方式,並且發起者表示隻是想通過這種形式讓孩子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育之恩。但是,我們能夠看到,那畢竟是短暫的,是為了完成感恩任務而去感恩的。孩子們是否發自內心地去感恩,我們不得而知。這麼一來,類似的感恩教育就有些流於形式了,顯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感恩是一種情感,一種心理,一種習慣,父母在教育孩子感恩的時候,應注重對感恩的內涵的把握。讓孩子充分認識到感恩之情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一個行為就能表達出來的,感恩是需要持之以恒地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來的。
孫悅放學回家對爸爸說:“爸爸,明天是感恩節,老師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給爸爸媽媽洗腳。”爸爸把視線從報紙上轉移開來,看著孫悅說:“你覺得這個家庭作業你能接受嗎?”孫悅笑著說:“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呢?爸爸媽媽把我養這麼大,可辛苦了,我給你們洗一次腳有什麼關係呢?”
爸爸嚴肅地說:“哦,如果我讓你每天都給爸爸媽媽洗腳,你願意嗎?”孫悅不說話了。爸爸明白,不可能讓孩子每天都給自己洗腳,隻是想告訴孩子,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靠給父母洗一次腳就能感謝完的。
孫悅正要解釋:“我每天還要寫作業,沒有時間……”爸爸打斷了他的話,“我隻是和你開個玩笑,你是否有感恩之心爸爸媽媽看得出來,你每天很自覺地做家務,知道幫媽媽洗碗,幫爸爸捶背,這不就是感恩的最好表現嗎?不用你給父母洗腳,這是走形式的東西,沒有什麼意義。隻要你懂得體諒父母,為父母分擔家務,爸爸媽媽就能獲得很大的安慰。”
的確,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需要家長在生活中慢慢教育孩子,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保持耐心。同時,家長還要努力做孩子的榜樣,感恩父母、感恩身邊的人,給孩子積極的影響。最重要的還是讓孩子拿出實際行動,比如學會感謝父母,幫父母做事情,父母身體不舒服時要懂得照顧他們,懂得分享,樂於助人,好好學習,尊重老師,愛護同學,等等。
事實上,孩子是否有感恩之心,父母是能夠清楚明白地感覺到的。假如孩子有一顆感恩之心,那麼家長根本沒有必要讓孩子完成一些形式化的感恩任務;假如孩子不懂感恩,光靠一個感恩活動或者感恩作業,也不可能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之心。很多家長說:“孩子給我洗了一次腳,第二天就讓我幫他端洗腳水,而且不知道謝我一句。”這就是過於形式化的感恩教育的弊病所在,它根本無法真正使孩子懂得感恩。
7教孩子感恩不能靠“逼”
真正的感恩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不需要別人的提醒和逼迫,可如今社會上總有一些人打著感恩教育的幌子逼孩子感恩。這種教育感恩的方式與其說是教育孩子,不如說是“逼”孩子完成一個任務,但是我們知道感恩不是任務,是無法通過一兩件事來完成的。
讀小學三年級的王蓓就讀的學校給學生們下達了一個任務,要求每一位學生在“三八”節必須完成一項作業——幫媽媽洗腳,並讓爸爸把這個場景拍下來,最後統一將相片交給老師,評選出最溫馨作品。如果哪個孩子沒有交作業,就當漏交作業來扣分。
可麻煩的是,王蓓家沒有相機,作業不能交差,這可愁壞了一家人。看著一向乖巧的王蓓哭鬧不止,爸爸和媽媽隻好帶著王蓓來附近的一家照相館,幫助女兒完成“作業”。
更令王蓓父母哭笑不得的是,攝影師聽了他們的要求後,沒有絲毫的驚訝和疑惑,反而理解地說:“明白!明白!就是拍一張給媽媽洗腳的照片嘛,像你們這樣的家長這幾天來了好幾撥了。”
當然,煩惱的不隻是王蓓一家,因為學校規定必須把洗好的照片交上去,不少家長還特意跑到影印店去洗照片。“交一張數碼照片不就行了,還非得洗出來,多折騰人!”家長萬先生說。
當感恩變成一項作業,一項任務,並且還給出量化的標準,它的主動性就會淡化,甚至多少帶有“逼”的意思,這樣的活動能起到激發孩子感恩之心的作用嗎?
雖然,這些活動確實能讓一些孩子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但是感恩父母、關愛父母的方式有很多。如果孩子平時跟父母惡語相向,就算強迫孩子給父母洗一次腳也沒用。不少做過類似特殊作業的孩子表示:“這麼多年,我隻給媽媽洗過一次腳,就是為了完成那次作業!”不管是給父母洗腳還是給父母磕頭,都應該是自願的、自發的,而不是被迫的。
可是,有些家長卻認為這種略帶強迫式的感恩教育對孩子還是有用的。他們甚至想出了一些新的感恩教育的方式。
童先生受社會上那些感恩形式的啟發,創新了一個感恩教育的方式——讓6歲的兒子給媽媽喂飯,每周一次。6歲的兒子正值貪玩的年齡,為了擠出更多玩的時間,吃飯的時候他經常狼吞虎咽,可是自從爸爸要求他給媽媽喂飯後,他每次要給媽媽喂飯的時候就顯得興致不高。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裏一百個不願意。
爸爸總是說:“寶貝,爸爸媽媽養你真不容易啊,你小時候吃飯我和你媽一口一口地喂,現在你也喂你媽吃飯,正好可以體驗父母的不容易。”兒子經常辯解道:“爸爸,你說我平時聽不聽話?我還經常幫你和媽媽做事呢,我知道你們很不容易,就不用通過給媽媽喂飯來體驗你們的不易了。”
可是爸爸固執己見,硬是逼著兒子這樣做。為了防止爸爸媽媽今後還用類似的方式教育自己,兒子表麵上裝出不反感的樣子,但是背地裏卻在夥伴麵前抱怨父母。在家裏,當爸爸媽媽叫兒子做事時,有時候兒子故意裝作沒聽見,實在沒辦法才硬著頭皮去做。
教育孩子學會感恩父母,無可厚非,但是教育孩子是要通過言傳身教來進行的,而不是靠“逼”。尤其是在感恩教育方麵,逼迫孩子的做法其實是不被孩子接受的,也不被大眾接受。社會上,也有逼孩子感恩的現象,但是靠“逼”來教育孩子感恩,孩子就能學會感恩嗎?
殊不知,孩子小,但孩子也是人,同樣有自尊心。執意逼迫孩子感恩,有損孩子的人格和尊嚴。況且感恩一時不等於感恩一世。“逼”孩子感恩一次,無法真正教會孩子感恩,反而會給孩子誤解:比如,“逼”孩子通過給父母洗腳來感恩,這容易使孩子形成感恩就是洗腳的思維定式。其實,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給孩子創造知恩感恩、敬老愛老的氛圍。
8溺愛是孩子不懂得感恩的“禍首”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越來越自私了,不懂感恩。調查顯示,59%的家長認為孩子不懂得感恩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過於溺愛。
孩子要錢,父母毫不猶豫地給,這就給孩子造成錯覺,認為金錢來得很容易,不懂得勤儉節約。而家長的一再遷就,對他們的不合理要求一再滿足,就會讓他們漸漸養成驕橫跋扈的壞習慣,一旦有不順心的事就摔東西、發脾氣。當父母不滿足他們的願望時,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父母的難處以及自己要求的無理,而是覺得父母“無能”或“不愛自己”,絲毫沒有感恩之心。所以,要想讓孩子具有感恩之心,就必須改變溺愛的教育方式。
為操辦兒子12歲的生日,張麗專門請了半天假,給兒子買了600多塊錢的禮物。她和婆婆忙活了一個下午,烹製了各色菜肴……此前,她早已多次提醒兒子要在這天放學及時回家。
下午6點,飯菜都做好了;7點,張麗將家門打開、關上、再打開,還是沒有見到兒子回來的身影。
家裏的4位老人有些著急,讓張麗和丈夫去學校一趟,但學校哪裏還有孩子的身影?老人要求張麗給老師打電話問明情況,但是老師也不知道孩子去了哪裏。
晚上8點時,丈夫餓得受不了,就啃了兩包方便麵;9點時,張麗生氣地說:“不等了,我們先吃!”但四位老人堅決不同意,說隻有等孫子回來他們才吃。就這樣,6個大人坐在沙發上打瞌睡。
9點45分,兒子終於回來了。進了門,他懶洋洋地衝一桌飯菜看了一眼,什麼也沒說就走進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將門關上……6個大人6雙淚眼,他們理解不了孩子究竟怎麼了?
後來張麗得知:兒子在生日那天和幾位好朋友湊了錢,在一家小飯館“祝壽”,“忘了”家裏還有大人等著他回來。生日家宴小壽星缺席,大人盼來盼去盼個透心涼。張麗和丈夫認為這是孩子的責任意識或良心缺失。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溺愛惹的禍。
以下是溺愛的常見表現以及正確的改正措施。
(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裏有特殊的地位,處處受到照顧,比如吃“獨食”,好吃的給他一人享用;過“獨生日”,父母、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但一定要給他過生日,送禮物……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對此,父母應該樹立起平等意識,不要給孩子特殊照顧,有好吃的應該全家人共同分享。
(2)過分關注。全家人都關注孩子,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中心。大家給孩子讚美,給孩子獎勵,都圍著他轉。這就使得孩子受不得半點委屈,注意力極其集中在自己身上,“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經常大吵大鬧以吸引別人的注意。
對此,父母要學會冷落孩子,如果孩子還繼續耍無賴,父母可采取不理睬的態度對待孩子。
(3)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簡直有求必應。這樣孩子就容易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對此,父母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要看要求是否合理。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一律不能答應。當孩子哭鬧時,不能打罵,而要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最好用既生動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予以開導。
(4)生活懶散。對孩子無規律的飲食起居、玩耍學習不管教,孩子想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會缺乏上進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對此,父母要進行管教,要利用一切場合和機會進行有意識的培養,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5)祈求央告。孩子不吃飯時,父母哄著,給孩子好玩的,答應孩子的條件,直到孩子把飯吃完。這就使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越來越不知明辨是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也失去了威信。
對此,父母不能無節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否則,孩子容易產生依賴性,貪念越來越強。
(6)包辦代替。給孩子喂飯、穿衣,不讓孩子做家務。孩子的事情,隻要父母能做的都盡量代替孩子去做,這就使孩子沒有責任感。
對此,父母不能強逼孩子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但也不能包攬。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沒有獨立生活能力。
(7)大驚小怪。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會自己爬起來,但是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摔倒了,就驚慌失措,然後安慰孩子,哄孩子,使孩子變得嬌氣。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變得懦弱不堪。
對此,父母應該放棄對孩子的過度嗬護,讓孩子的天性得到發揮,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8)剝奪自由。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不讓孩子出門,不許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家長喜歡跟著孩子。這也使得孩子離不開家長,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裏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
對此,父母要放開束縛孩子的手,讓孩子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長。
(9)害怕哭鬧。由於父母遷就孩子,孩子不順心時就哭鬧、躺在地上打滾,以此要挾父母,而父母隻好舉手投降,順從孩子。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會在孩子的性格中播下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製力的種子。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應該耐得住孩子的折騰,孩子鬧累了自然會停下來,這時父母再給孩子做思想工作,但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態度。
(10)當麵袒護。孩子犯錯了,爸爸要懲罰孩子,媽媽卻袒護孩子:“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育孩子,爺爺奶奶會當麵袒護孩子:“你們不能急,他長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孩子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因為他知道有保護傘。其後果不僅造成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教育孩子,要表揚和批評相結合,孩子犯錯了該教育的時候必須教育,如果總是袒護孩子,孩子就沒有改正錯誤的念頭了。
以上十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雖然全部表現在一個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占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地愛孩子,才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和修養,培養感恩之心。
1不要給孩子太多好玩的和好吃的
家長們多數都有一種共識,虧了誰也不能虧孩子,所以,隻要是孩子吃的、用的、玩的,都不惜代價為孩子買最好的,還要多多益善。“多多”就一定“益善”嗎?答案是否定的。
日本的一家動物園裏,一位資深的飼養員在喂猴子食物的時候,不是將食物好好放在地上,而是費盡心思地將食物放在一個小樹洞裏,猴子很難吃到。為了能吃到食物,猴子整天不斷琢磨,後來學會了用樹枝把食物從樹洞裏弄出來吃。
遊客看了深表不解,飼養員說:“猴子往往對食物是沒有胃口的,你平時要是把食物放在它的麵前,它連看都懶得看,更別說吃了。如果你把食物放在樹洞裏,讓它很費勁地夠著吃,它會覺得很有挑戰性,得到食物之後就很有成就感。越是吃不著越是努力地夠著去吃。正因為猴子很難得到它,所以在得到它時,才會珍惜。”
眾人一聽,豁然開朗。
故事中的飼養員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一個真理,即不能“好好”地喂養他們的動物,或者說無論怎樣,都得讓它們在獲取食物的時候費點勁。
教育孩子也一樣,現在有很多孩子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隻要需要,就能實現,根本就沒有機會去體驗“需要—滿足”之間若幹“漫長”的實現,不能體驗到過程中的艱辛和努力的付出。於是,時間長了,就養成了依賴和不知珍惜的習慣。
積木是劉濤最喜歡玩的玩具,在家裏,他能坐著一動不動地玩上半個小時,拚好了又拆,拆完了又拚,忙得不亦樂乎。可是暑假結束,劉濤從姥姥家回來後,他對積木的興趣日漸喪失,而且還整天抱怨不給他買新玩具。但是新玩具買回來不久,他就棄之一邊沒了興趣。原來,暑假在姥姥家,親戚朋友給劉濤買了很多玩具,玩具多了,他就不懂得珍惜了。
我們常說寧缺毋濫,其實這四個字也是給孩子買玩具的標準。這不僅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對孩子的智力開發也是有幫助的。英國牛津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凱茜·茜爾娃在進行相關研究後指出,隻有少量玩具的孩子,對手裏僅有的玩具會自覺地開動腦筋,專注而充滿好奇地變著花樣地玩兒,時間長了,就會養成愛動腦筋,勤於思考,愛鑽研的好習慣。這叫會玩兒的孩子更聰明。另外,玩具少的孩子與父母一起閱讀、唱歌和遊戲的時間會相對較多,所以他們要比那些家境優越、玩具成山的同齡小朋友智力水平高。
其實,玩具的作用主要是輔助、促進孩子生理、心理發育,它不在數量,而在於是否適合。所謂適合,一是要適合孩子的年齡段,二是要起到促進孩子在此年齡段正常發育的作用。比如,1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學走路,父母給他準備一件唐老鴨玩具,它能發出響聲,刺激孩子興奮起來,有利於鍛煉孩子的行走能力。
孩子想要好吃的,就可以輕易得到;要名牌的服裝鞋帽,也可以輕鬆得到,孩子的所有要求幾乎都能被滿足,孩子會覺得父母幫自己實現願望是非常容易的,因而既不會在乎,也不會珍惜,更不會感恩。
得到的太容易就不懂珍惜,因此,家長們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在獲取過程中經曆更多的嚐試和體驗,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獲取結果之不易及其中的艱辛與努力。隻有這樣,孩子才會去珍惜,才會覺得所得之珍貴,懂得了珍惜,才會懂得感恩。
2隻安排衣食住行的愛不是真正的愛
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買名牌衣物,給孩子買高檔玩具,衣食住行都為孩子安排得很妥當,生怕孩子受了一丁點委屈。這些父母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這些東西都是很貴的,看看爸媽多愛你。”但這樣的愛帶給孩子的是什麼呢?
劉建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因為家境富裕,媽媽成了全職太太,在家負責照顧劉建。每天給劉建做好吃的,什麼營養湯,什麼補品,不厭其煩地為孩子做,自己卻舍不得喝,舍不得吃。購物的時候,媽媽專把劉建往名牌專賣店裏帶,買的衣服鞋子都是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
在劉建爸爸的財力支持下,在媽媽的精心照顧下,劉建長得白白胖胖,個頭很大。全身上下穿得非常時髦,引來許多同學的羨慕。與此同時,劉建的欲望也逐漸膨脹,花錢大手大腳,說話趾高氣揚,不懂得尊敬父母和老師,不知道關愛同學。因此,在學校劉建沒給同學和老師留下好感,劉建的人際關係很糟糕。
有一天劉建從學校回來,苦著臉對媽媽說:“明天我不去上學了,大家都不和我玩。”媽媽說:“不上學你能幹什麼?”劉建說:“我什麼都不用幹,我在家睡大覺、打遊戲,這不是很好嗎?”媽媽驚訝地說:“你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賺錢養家糊口,怎麼孝順爸爸媽媽呢?”劉建說:“你們那麼有錢,不用我來孝順。”
這是一個典型的缺乏感恩之心的孩子,他的內心世界被物質占據了,感恩之心被無情扼殺。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的衣食住行被父母安排得很周到,因為生活安逸,他們變得遊手好閑、無所事事、遇到困難就低頭、遇到挫折就灰心、他們性格單純脆弱、對待理想和誌向顯得無欲無求。這樣下去他們的未來還有什麼希望呢?他們又拿什麼來感恩父母呢?
其實很多父母是在利用孩子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們把“牌子貨”往孩子身上堆,有彰顯自己身份、地位和品位的心理,也容易被孩子模仿。這也是造成孩子日後追求無度、虛榮的基礎。
財力富足的家庭給孩子豐盈的物質,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也就罷了,可是令人悲哀的是,一些生活不富裕的父母也時常口無遮攔:“孩子,別人穿名牌,我們也穿,爸爸能買得起!”本來一兩元孩子就能辦成的事,很多父母出手相當大方:“給你十元夠嗎?”讓孩子認為父母的錢是輕而易舉得來的,因而他們也不會去珍惜。
所以說,隻給孩子安排衣食住行的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變味的愛,會損害孩子純潔的心靈,使孩子失去愛的能力,失去感恩之心。對於隻給孩子安排衣食住行的現象,兒童專家提醒父母,要警惕孩子出現虛榮心,還要防止孩子沒有理想和誌向,失去上進心。
美國卡耐基基金會就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在繼承10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子女中,有20%~30%的人放棄了工作,整天沉溺於吃喝玩樂中,最後傾家蕩產;有的人還出現精神問題,或是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曾是富翁的羅斯柴爾德,在臨終前把所有的財產給了兒子拉斐爾,但兒子在繼承財產的第二年,就被人發現死於紐約一處人行道上,死因是吸食毒品過度,年僅23歲。
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很多時候,父母不知道怎樣表達對孩子的愛,他們理解的愛是用物質滿足來表現的。家長給孩子買品牌衣物的同時,不停地提醒孩子:“這些都是名貴的東西,爸媽愛你才舍得買給你的。”父母的這種行為,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價值觀。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簡單的物質上的給予,更多的應是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關愛,這不是物質能夠替代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記住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的話:“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老子,不算是好漢。”孩子的人生最可依賴的是什麼?是知識、是智慧、是汗水。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學會自立自強,學會珍惜父母的愛,理解父母的心。
3不要把孩子當“寵物”養
觀察一下,人們是怎麼養寵物的:給寵物好吃的,變著花樣給寵物買狗糧、貓糧;天天給寵物洗澡,費盡心思給寵物打扮,今天紮個蝴蝶結,明天換件花衣裳,天冷了還給裹上一件大棉襖。總之,怕寵物餓了、髒了、不漂亮、受凍了……
對比一下,如今很多父母教養孩子的方式也是如此,物質上貴養,精神上賤養。物質上把孩子當貴族,變著法子讓孩子開心、時髦;精神上,卻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物,對孩子過度保護,使孩子失去自由,變得霸道、自私、不知感恩。
在一場著名的中日兒童夏令營活動中,日本方麵派了100多名4至12歲的孩子來到中國,和中國的同齡孩子舉行一場有關吃苦主題的夏令營。日本的孩子從學校出發,包括到機場,沒有一個家長前來送行。孩子們背著沉重的行李,卻沒有人叫苦喊累。
當兩國的孩子聚到一起,帶隊老師宣布注意事項的時候,日本孩子聽得很認真,中國孩子卻被父母、爺爺奶奶等人圍住,仿佛孩子要上前線似的,不停地往孩子的包裏塞食品。盡管帶隊老師不停地用大喇叭宣布不需要帶食品,可家長們還是充耳不聞,圍著自己的孩子不停地囑咐。
夏令營開始後,第一天的活動內容是背著物品爬山,然後到山上做飯吃。一個隻有4歲大的日本孩子,背著一個很沉的鍋,搖搖晃晃地爬山,當記者上前準備幫助他的時候,他很有禮貌地謝絕了。上山之後,這個孩子馬上支鍋做飯,雖然他做的飯不成樣子,但是他做得很認真。
這時記者又看到一個10歲左右的中國孩子,他坐在那個日本孩子的旁邊,記者問他為什麼不做飯,他說,自己的書包裏有很多零食。記者又問他為什麼不拿出來吃呢?他說他正等爺爺來給他剝雞蛋皮。
這就是把孩子當“寵物”養所導致的惡果,雖然這樣的事例隻能說是個別現象,但是中國家長溺愛孩子,過分保護孩子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更嚴重的是,很多家長並未意識到,一個沒有自理意識、依賴性如此之強的孩子,長大後將會給家庭、社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物質要求上,很多家長都能滿足孩子,他們寧願自己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開心、滿意。可是思想上、精神上的要求,是無法靠物質來滿足的。在精神上,有的家長恰恰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寵物了,或者說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或附屬物品。
這就導致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家長開心時,孩子鬧翻天家長都無所謂;家長不開心時,孩子稍微犯點錯,家長就會把氣撒在孩子頭上。對待寵物,主人就是這樣喜怒無常的。這一點,在爺爺奶奶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孩子沒有自己行動的自由,選擇的自由。他想做這個,偏不讓他做,他想獨立嚐試點什麼,承擔點什麼,偏不給他機會。孩子從小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漸漸對愛和親情失去了感知力,來自父母和長輩的“愛”仿佛都被孩子認為是理所當然,孩子又怎麼知道去感恩呢?
孩子不知感恩是很可怕的,那將意味沒有責任感,沒有愛心和同情心,沒有孝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又怎麼能成為人才呢?所以說,家長們堅決不能把孩子當做“寵物”養,要讓孩子學會分擔,學會付出,學會感知父母的恩情。
比如,孩子3歲,你帶他上街的時候,可以讓他幫忙提點東西;孩子5歲,你應該要求他掃地、擦桌子,並告訴他節約用水、用電;孩子上學,你要告訴他節省文具的開支;孩子放學後,你可以讓他順便去菜市場買菜,以便減輕父母的壓力;休息日裏,讓孩子刷刷馬桶,讓他知道“臭”和“髒”是什麼滋味;還要讓孩子幹粗活和重活,讓他知道父母需要他的照顧;孩子上中學,要讓他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費,錢就這麼多,超支了隻能挨餓……
這樣才會使孩子懂得珍惜父母給他提供的生活條件,懂得節儉,懂得為家庭出力,懂得體諒父母,減輕父母的負擔,自然也就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生活。
4對孩子的愛要有所保留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毫無保留地給予孩子。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孩子就很容易變得不知珍惜,不懂回報,容易變得自私、無情。一句話,為了讓孩子心懷感恩,父母要把無條件的愛,有保留地給予孩子。
下班回到家,劉女士熱得滿頭大汗,正好看到桌上有一瓶飲料,於是順手拿起來就喝。7歲的女兒見狀,惡狠狠地從媽媽的手中奪過飲料,氣哼哼地說:“誰讓你喝的,這是我的飲料。”然後不依不饒地哭著讓媽媽賠,任劉女士怎麼哄都無濟於事。頃刻間,劉女士的心像被針尖猛地刺了一下,疼痛極了。女兒怎麼會變得如此自私、如此沒有感恩之情呢?劉女士不寒而栗。
過後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女兒變成這樣都是自己和丈夫過分溺愛、嬌慣的結果。女兒是家裏的獨苗,劉女士和丈夫把所有的愛都毫無保留地傾注於她的身上,對她百依百順,有什麼要求總是盡量滿足。就拿吃的方麵來說,雖然家中算不上富裕,但是隻要女兒想要,不論價格昂貴與否,劉女士和丈夫都會想方設法買給她,自己從來舍不得“染指”。
長期處於眾星捧月般的環境中,女兒簡直可以呼風喚雨了,儼然成了家裏的“小公主”,漸漸養成了自私、霸道的習慣。
第二天,劉女士買了一些蘋果,並把蘋果分成3份。她把女兒叫到跟前,拿起其中的一份蘋果給女兒,說:“這份是你的。”女兒聽了,瞪大了眼睛,疑惑地問:“那另外兩份呢?”
“這兩份是爸爸媽媽的。”劉女士停頓了一下,認真地對女兒說:“你知道嗎?好吃的東西爸爸媽媽也想嚐一嚐,爸爸媽媽也很喜歡吃的!”女兒顯然很驚訝,撓撓腦袋問:“那以前你們為什麼不吃啊?”
劉女士說:“那是因為爸爸媽媽太愛你、太疼你,所以省下來,想讓你多吃點。”
女兒又問:“難道你們現在不愛我了嗎?”
劉女士說:“不是的,我們依然愛你,以前是溺愛,現在是理智地愛你,所以才會保留一些愛,讓你懂得分享和感恩。”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自立自強、知恩感恩的人,這就需要父母正確理智地愛孩子,有所保留地愛孩子。
當孩子步履蹣跚地走路摔了跟頭時,聰明的父母會顯出不以為然的表情,因為他們知道要讓孩子自己爬起來,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當孩子嚐試做家務、第一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時,明智的父母會裝出很平常的樣子,或者及時表揚,但絕不會因為孩子做得不好而出手幫助孩子;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聰明的父母會說:“你覺得該怎麼辦?”而不是說:“別擔心,爸爸媽媽幫你搞定,你應該這樣,或者那樣。”
麵對挑食的孩子,理智的父母會毫不留情地把飯碗端走,決不遷就孩子,更不會再次下廚為孩子烹製他想吃的飯菜……
因為明智的父母清楚地看到了:過分的遷就、溺愛孩子,會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導致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導致孩子不懂得珍惜父母的付出與愛。因此,要培養一個自立自強、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應該學會把愛藏起一點,有所保留地愛孩子。
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愛得不恰當,愛得不理智,就會害了孩子,會使孩子變得自私、霸道、不知感恩,使孩子成為一個沒有愛心、同情心及孝心的人。
一位母親為兒子的自私冷漠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學專家。專家的第一個問題是,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那位母親點點頭;專家的第二個問題是,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把衣服弄濕了,你是不是不再讓他接近洗碗池?那位母親再次點點頭;專家的第三個問題是,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一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
專家停頓了一會兒,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了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那位母親更是驚愕了,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了專家說:你怎麼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那位母親忙問:“以後我該怎麼辦?”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存在著一個非常溫柔的陷阱,這是那些過分愛孩子、不會愛孩子的父母親手挖掘的,孩子的能力一直沒有得到鍛煉,孩子感恩的神經一直沒有被喚醒,因此他就可能失去愛的感悟能力和獨立的生活能力。
所以,父母要學會正確地對孩子表達愛。愛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孩子需要直接的愛,但更需要科學的愛。為了孩子將來能自立自強、知恩感恩,在父母有能力培養他們的時候,就要盡自己的努力,把愛藏起一半在心底,讓孩子適當地吃點“苦”,受些“累”,忍受一些挫折,這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5愛得太無私,孩子反而不在乎
“不要弄髒衣服”“不要亂跑,小心跌倒”“好好走路,別亂蹦亂跳”……生活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些話掛在嘴邊,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卻不知道,這些話如同“禁令”一樣,束縛了孩子的手腳,也束縛了孩子的發展。雖然這些話的背後,是一顆關愛孩子的心,但是父母愛得越無私,孩子反而越不在乎。
家住浦東的秦女士的女兒突然離家出走,當家人找到她時,女兒表示之所以出走,是因為受不了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不想看到媽媽出現在自己的麵前。她說:“期末考試前夕,媽媽總是在耳邊叮囑要考全班第一;我做作業的時候,她不是端茶就是送水果;晚上睡覺之前又是給我鋪床又是給我關窗。她這樣做讓我感覺很不自然,我的壓力很大,萬一沒考好,豈不是辜負了她對我的關愛。我真不想她那樣關愛我。”
秦女士對此表示很不理解,她說:“為了女兒能在期末考試中考個好成績,我那麼關心她,照顧她,陪她一起複習,什麼家務都不讓她幹,難道我關心女兒也有錯嗎?”
關愛孩子怎麼會有錯呢?隻是對孩子愛得太無私,有時候會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特別是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父母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考個好成績,不惜成為孩子的保姆,無微不至地侍奉孩子,這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有目的的,因而孩子不太買賬,不太在意父母的過分關愛。其實這就像是父母給孩子一種東西,孩子實際上並不需要那麼多,因而父母給得太多,孩子反而不高興,反而不知道珍惜和感恩。
生活中,還有一些父母,給孩子喂飯,幫孩子穿衣。幼兒園裏,有些3歲的孩子還不會扣扣子,不會用勺子或筷子吃飯。“這些都是小事,他遲早會學會的。”很多家長不以為然地說。其實,這都是父母溺愛的結果。因為孩子從小備受關愛,很受寵,很多本來應該孩子學做的事情卻由父母做了,而且孩子想要的東西來得那麼容易,所以孩子就沒有了“來之不易需珍惜”的概念,也就沒有了付出和分享的意識。
陳海燕最近非常苦惱,因為她發現自己的孩子越來越自私,自己的玩具從來都不肯和小朋友一起玩,幼兒園老師也向她反映說,為了爭玩具,她的孩子和小朋友們打架。“我真不懂,我和他爸爸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什麼都問問他要不要,但為什麼他那麼自私,什麼都要留給自己呢?”
對此,陳海燕的朋友表示,父母的無私的愛會讓孩子不懂付出,變得自私,他建議陳海燕和丈夫盡量不要對孩子那麼關愛,不要把什麼都給了孩子,而要讓孩子去爭取,去珍惜,去分享,去回報。
類似這位母親的苦惱其實也困擾著不少家長。兒童產生自私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兒童天生的利己傾向,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無私的付出加重了孩子的利己傾向。
太愛孩子反而使父母煩惱,使孩子逆反、不在乎,說出來或許有點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就是如此。因為過分關愛會束縛孩子的發展,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父母太無私,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會使孩子將其視為理所當然,進而變得自私自利;孩子喜歡自由,父母關愛太多會使孩子感到壓抑和限製,孩子並不會快樂。這樣一來,孩子也就不會主動去感恩父母了。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因此,專家建議關懷孩子要講究一個“度”,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不同孩子的不同個性,適當關愛。
6不要為孩子包辦代替
“你隻要認真讀書,好好準備考試,生活上其他的事情一律不用你操心,有爸爸媽媽為你辦呢!”很多中國父母都對孩子這樣說,甚至很多孩子都長得人高馬大了,父母依然為孩子包辦一切。這不但影響了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還不利於培養孩子感恩的心。
有這樣一對父母,對兒子百依百順,照顧得無微不至。早晨,媽媽一遍遍地哄著,兒子才睜開雙眼,衣服拿到跟前,還得給穿上;起床後,被子媽媽來疊,臉由媽媽來洗,飯由媽媽來喂,飯後碗筷媽媽清洗,上廁所媽媽得準備手紙,甚至還得在一旁陪著,衝廁自然也是媽媽的事。
等這些事情忙完了,爸爸已經收拾好了兒子的書包,等著兒子背在肩上,然後開車送兒子去學校。下午,兒子放學回家,媽媽幫兒子從書包裏拿出書,翻開,從文具盒裏拿出筆,遞給兒子,然後陪著兒子做作業。
上五年級時,這個孩子轉學了,由於離學校較遠,父母便安排孩子住校。但是孩子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子,連每天起床時穿衣服都是個問題。媽媽不放心兒子,隻好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陪讀,以便照顧孩子。
一天兒子上完體育課回到住處,把衣服鞋子一脫,往媽媽麵前一扔,大聲叫道:“給我洗幹淨了,我明天還要穿呢!”然後大搖大擺地回到自己的房間。這一幕徹底刺痛了媽媽的心……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獨生子女所在的家庭環境,本身就容易使孩子養成懶惰、自私、以自我為中心、貪圖享樂、不懂得體諒父母等不良習慣和品格。而作為隻有一個孩子的家長來說,害怕孩子吃苦受累,於是對孩子百般包辦替代。但是在這樣做時會使孩子把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也就沒有感恩的意識了。
王若萱是家裏的獨生女,父母、爺爺奶奶對她的關愛無微不至。上小學了,從收拾書包到洗襪子,所有生活細節都由父母及爺爺奶奶包辦,這使她不僅失去了鍛煉的空間,也讓她對獨立做事失去了自信,使她變得依賴父母。
在班裏,無論是學習、值日還是文體活動,王若萱都不會親自動手,而是等來校接她的爸爸或媽媽代勞。有一次,王若萱忘了打掃衛生,老師批評了她。回家後,她生氣地對爸爸媽媽發脾氣,說他們不替自己打掃衛生,惹得老師批評她。這讓父母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