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轉日月新,星移乾坤動。

大河流光陰,江山代古今。

時空進入公元1998年9月,中國林業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共中央、國務院立足於保護地球、改善生態、優化環境、造福人類,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對森林資源實施封鋸禁伐。同時啟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為“天保工程”。

這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偉大抉擇!

這是我國林業曆史上一次重大變革!

這是我國林業發展道路上一座劃時代的裏程碑!

在這一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大計的“天保工程”初始階段,山西省九大國營林區之一,位於“三晉母親河”——汾河的發源地——管涔山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誕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成長壯大,並為之作出重大貢獻的管涔山森林經營局和全國全省各大林區一樣,經受了一次困難與挑戰並存,發展與倒退何去何從的嚴峻考驗。

由於“天保工程”實施之後的一段時期,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製尚未形成,有關政策尚不完善和配套,正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且工程所需投入不能及時、足額到位,人們對“天保工程”的認識水準,正處於“啟蒙”之中。加之管涔山林局長期以來一直以成幼林撫育和木材生產經營為主要任務,也是唯一的經濟來源。半個世紀以來,雖然也曾反複提倡過大搞多種經營、發展多元化經濟,但始終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更沒有下工夫去抓,走的是一條“單一經濟”之路。即便搞過一些,也實在微不足道。既沒有形成新的經濟支柱產業,也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因此,全麵封鋸禁伐後,思維理念長期禁錮在“大木頭主義”中的管涔林局賴以生存發展的唯一經濟來源被徹底中斷。並且完全改變了建局半個多世紀政策賦予的基本屬性——由自收自支的國家事業單位變為林業企業。從而導致全局經濟一落千丈,驟然間由一個曆史名局、資源富局、經濟強局、貢獻大局蛻變為一個小局、窮局、弱局,深深陷入低穀,成為該局史上極端貧困時期。當時有人曾如是說:“天保一聲令,革了管涔林區的命。誰能想到一夜之間管涔會走到這個地步,這局麵遠遠超過了20世紀60年代初連續三年大旱帶來的災難啊!”

由於收入滑坡,經濟拮據,困難重重,舉步維艱。該林局連續4年拖欠職工工資。到2003年2月,已累計達到1757.5萬元。不僅給大部分職工造成了生活上的極度困難,而且使300名職工連續4年成為無崗無工資、無就業門路的困難群體,占到職工總數的46.9%。許多森林管護人員無奈之下不得不被迫離崗,自謀出路,個別林場甚至出現了森林無人管護,防火救災難以組織的狀況。特別是許多離退休人員和家庭困難職工的工資及醫藥費用無法得到保障,造成很多人有病不能正常就醫,醫藥費得不到及時報銷,對林局領導意見越來越大,上訪職工人數越來越多。到2003年,集體上訪人員達到120多人。山叢林、大石洞林場還出現了個別職工毆打領導的現象。

麵對如此局麵,管涔林局上上下下的幹部職工的思想出現了很大的波動。少數人心灰意冷,對管涔失去了信心,有的人甚至認為管涔完了,從而對管涔喪失了希望。一些幹部職工卻是持觀望態度,耐心地等待著奇跡的出現,期盼管涔早日複蘇和重新崛起!

麵對如此局麵,社會上對管涔林局的看法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有的認為管涔林局由過去的“香餑餑”變成了“臭豆腐”,印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句老話,是“天時”之變,任你有多大的本事,也難改變這一自然法則。而社會上少數利欲熏心,早把管涔山森林視為“唐僧肉”的人卻把此“變”當作可乘之機,把眼光盯在木材上,不惜以身試法,鋌而走險,想方設法,盜伐國有林木,同時還與林區內少數人串通,互相勾結向森林伸出了黑手……

為了扭轉這種局麵,省林業廳在“天保”初期的幾年中曾多次調整該局的領導班子。然而,由於“天保”之後的管理體製尚不完善和順暢,一直存在“舊政策不能用,新政策不會用,土政策不敢用”的現象。盡管每次調整後的主要領導都是全省九大林區選出來的精英,都不負眾望,不辱使命,付出了十分艱辛的努力和極大的熱忱,用盡了其所能與才智,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卻仍然成效甚微,未能跳出“經濟低穀”。因此,時光駛入新世紀第6個金秋,省林業廳再次調整了該局領導班子。

久旱盼雲霓。淳樸善良、飽受經濟困難煎熬的管涔林區廣大職工獲此消息後,那焦慮憂傷的眼神中閃現出一線希望之光,他們多麼希望這屆新班子能給他們帶來好運,經濟能夠翻身啊!

謹以此獻給為管涔林區奠基創業、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的老前輩、老模範!獻給管涔新一代愛林、勤政、聚力、創業的林業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