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後記(1 / 1)

這本書本來的名字叫《流螢文存》。

流螢老在他去世前一兩年間,將他手邊的一些文稿複印後斷斷續續讓張樹華交給我,並且有個總題叫《流螢文存》,其中還分了類,如“序跋類”“詩詞類”“書信類”“友情類”等等,有他自己寫的序跋,有他和文化界人士的通信,有媒體介紹蘭州碑林的文章,有他自己的新聞作品和在領導崗位上的講話等,先先後後約有十幾萬字。

流老當時沒有講這些稿子留在我這裏怎樣處理,隻讓我輸入電腦存下來,我就照辦了。

流老去世後,我不知道這些稿子怎麼辦。2007年11月23日,是流老去世兩周年的日子,我和張樹華、汪誌剛一起去祭奠先生,在車上我對樹華、誌剛說幹脆把流老的這些稿子印成一本書吧,他們倆說這是個辦法。從山上下來,中午和流老的愛人李凡英阿姨、流老的子女一起吃飯,飯桌上我就說出了這個想法,大家都表示支持。

此後,李凡英阿姨和我幾次商討稿件的取舍和出書事宜。她不僅提供了本書的全部照片,還親自寫了兩篇紀念流老的文章、籌措了出版費用。尤其是李凡英阿嫂不顧80多歲高齡,自始至終參與了編輯、校對等工作。

李阿姨還和汪誌剛同誌整理出了流老的部分日記,一並收入本書。當然收入本書的還有流老去世後親友們寫的一些紀念文章等。甘肅日報廣告處的謝承德同誌不辭辛苦,做了此書的一校工作。著名畫家耿漢先生為本書封麵作了畫。特別是年逾八旬的著名學者、書法家歐陽中石得知我們要為流老出書時,特寫了《螢光集》書名寄來,我們萬分感激!

之所以這本書現在叫《螢光集》,是因為本書的內容既有流老的文稿,也有別人寫流老的詩文,但總體上是說流老這個人的,點點滴滴,閃閃爍爍,像一點點彙集起來的螢光,而且也與流螢這個名字有關,於是將流老原來的《流螢文存》改成了現在的這個書名。如果流老天上有知,我想他也會同意這個書名的。

至於這本書的意義,我想首先是完成流螢老的遺願。流老生前雖然沒有說這些文稿怎麼處理,但他托我保存這些稿子,我估計他是想編本書的。

其二,可以保存資料。這些稿子零零散散,散落在各處,如果不把它們及時整理在一起,時間越長收集的難度就會越大,說不定有些資料還會散失。

其三,是紀念的意義。不管是李凡英阿姨、流老的子女,還是他生前的朋友,用一本書紀念他,我想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方式。

其四,給流螢老出本書我想不管從他的學識,還是從他的做人、做事上看,都是應該的。因此,這本書對社會也是有意義的。

以上就是《螢光集》成書的來龍去脈。現在書已印出來,算是還了流螢老的願吧!

另外,由於這本書是自費出書,所以收入本書的詩詞、書信、文章等都不發稿費,可以看成是友情支持。且由於編者手頭沒有許多作者的聯係方式,因此也就無法一一寄贈樣書,請多諒解。謝謝支持!

牛慶國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