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作品(1)(1 / 3)

蘭州碑林紀略

蘭州碑林始建於公元2000年。

餘有誌於碑林久矣!1983年,餘司宣傳之責,深感世人受邊塞詩影響,對甘肅多有誤解,因之倡議創建碑林,藉以展示甘肅古今人文之盛。嗣以崗位轉換,政務繁雜,匆匆不暇,難董其事。1993年,餘年逾花甲,息影政壇,心有餘而力尚可,家庭支持,社會讚同,乃橫下一條心,知難而進,決計以有生之年促成其事。自此以後,夜以繼日,年複一年,不唱天,不唱地,單唱碑林一本戲。

始則聯絡同道,製訂計劃,精選地址。繼而多方奔波,闡述必要,尋求支持。幸而李君虎林、崔君正華熱情相助,始開啟動。至為慶幸者,孫英、陸浩、朱作勇諸君,身居政要,關心文化,於1997年8月親臨現場,決定由省、市、社會三方麵籌資興建。1998年春正式開工,設計施工人員與碑林同仁同心協力,艱苦創業,至今二年有餘,則規模初具矣。

蘭州碑林建於蘭州黃河北岸白塔山西峰。此地原為荒山野嶺,狹窄處約五六米,雜草叢生,人跡罕至。而今登臨其上,景色煥然一新。藍天白雲之下,青山環抱之間,碑林建築群黃瓦紅柱,鱗次櫛比。北端環翠山巔,上建重簷六角之亭,巍然聳立,雄視上下。摩崖石刻,將依山而立,形同屏障;集散廣場,林木青翠,車來人往。迎賓大門,古樸典雅;影壁書法,引人遐想。數百米長廊,高低曲直,蜿蜒環繞;數千平方米草坪,花木相間,幽雅宜人。東側則為古碑苑、書藝院。南端將有山門並林間小道,與金城關相連。最為壯觀者,當屬碑林主體建築草聖閣,淩空飛架,直刺藍天,時人隔河相望,稱之為蘭州黃鶴樓。若登閣遠眺,蘭山白塔遙遙相望,黃河之水奔騰而來,落雁之鄉鬱鬱蔥蔥。俯瞰金城,高樓林立,車流縱橫;入夜則萬家燈火,繁星落地。遊人讚曰:壯哉!美哉!蘭州碑林以地域文化為其特色,名曰碑林,實則甘肅若幹曆史之顯示。東漢大書法家張芝,世稱草聖,乃甘肅之驕傲,碑林之旗幟,是以雕其像於碑林,命其名於碑閣。諸如梁鵠、索靖、李世民、李白、彭澤、胡纘宗、鄒應龍、王了望、邢澍、張澍、唐璉、朱克敏、安維峻、馬福祥、劉爾炘等,或九五之尊,或文臣武將,或詩人墨客,皆隴上英才,今鐫刻其詩文墨跡於碑林,未嚐不引人慨然想見其時其人之風采。毛澤東與孫中山皆世紀偉人,或留足跡於隴土,或示手劄於隴人,今刻其手書,置於最顯要處,以示偉人對甘肅之關懷。林則徐、左宗棠、於右任、郭沫若、張大千、舒同,皆近現代名士,書法大家,曾親臨隴上,賦詩揮毫,今一一選刻之。今人趙樸初、啟功、季羨林等,皆學界巨人,書壇泰鬥,以耄耋之年,不辭辛勞,為碑林題名、題詞、書匾、書碑,至為感激。殊可珍貴者,淳化閣帖、秦漢簡牘與敦煌寫經,皆甘肅文化瑰寶,今逐一展現,為碑林鎮館之寶。淳化閣帖肅府本,妙意盡傳,譽滿神州,惟原石雙麵刻字,且係國家珍貴文物,世人難以目睹,今翻刻一部,以廣其傳。蘭州碑林的張芝雕像。

秦漢簡牘與敦煌寫經,皆民間書法之精粹,極盡鬼斧神工之妙,今選其精美清晰之作,勒之於石,開古今中外之先河。甘肅著名碑刻,諸如《西狹頌》、《西夏碑》、《白塔寺碑》、《大崇教寺碑》、《免糧恩碑》、《重修蘭州城記碑》,以及黃庭堅、趙孟頫、文征明、黃自元等人詩碑,極具曆史價值,悉數展示碑林。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愛好者日眾,特建中國傳世書法展廳與隴右書藝院,供人觀賞,以資研習。所有碑刻,石料來自陝西富平縣鳳凰山,刻工來自各方,力求每一通碑詩文好、書法好、石料好、鐫刻好。碑林同仁努力將蘭州碑林建設為具有曆史、藝術、教育、遊覽休閑價值之文化勝地。

碑林肇建,伊誰之力,人曰流螢,餘謂不然。此乃天時、地利、人和所致也。若夫動亂之年,書法精品被付之一炬者成千累萬,曆代碑刻被毀為碎石者比比皆是,何敢言建碑林。如今環境寬鬆,文化複蘇,始有是舉。而甘肅文化底蘊深厚,為碑林奠定基礎。君不見,大地灣文化已有8000年之久,刻畫符號呈現於陶器之上;隴東南為周秦先祖發祥之地,近年出土之秦公鼎何其精美;至漢唐盛世,絲綢之路橫貫東西,文化鼎盛;宋元以降,時有文化名人脫穎而出。正由於此,方見其品位。更為關鍵者,黨政領導,工礦企業,文博部門,專家學者,眾多百姓,或投資金,或賜書作,或供資料,共襄此舉,始有今日之規模。

人嚐雲:百年一遇,千載難逢,言其機遇之難得也。值此千禧龍年,世紀之交,西部大開發風起雲湧,蘭州碑林初步建成,對外開放,接待遊人,何其欣哉!碑林同仁深深感謝各界人士支持,殷切希望給予指教。願蘭州碑林保護有方,日益豐富,上無愧於先賢,下有益於後昆,與蘭山交相輝映,共黃河永世長存!

流螢寫於公元2000年6月14日

蘭州碑林建設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