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生病的智慧》為什麼暢銷?(2 / 3)

分析:吃熱飯治病不算神奇,神就神在料生料死。

案例二:一個離職的督郵(相當於現在省轄市副市長)得病後已痊愈,請華佗號脈。華佗說:“你還是虛弱,並未完全康複,不要勞累,不要性交,性交即死,臨死,將吐舌數寸。”督郵的妻子聽說丈夫病好了,從百裏之外來省親,當夜同房,三日後,督郵發病而死,死相果如華佗所言。

分析:依常理,性交即死,不可信,料其死相,更不可信。但是正因不合常理,才顯其神。

案例三:有一郡守(相當於現在省轄市市長)得了病,請華佗醫治。華佗認為他在盛怒之下才可愈,便隻受禮,不看病,又不辭而別,還留下書信對其辱罵。郡守大怒,命人追殺華佗。郡守之子知道華佗用意,叮囑殺手勿追。郡守更怒,吐血數升,痊愈。

分析:竟有此病,竟有如此治病的,真是匪夷所思。可以解釋為神奇,也可以理解為造假。

案例四:有一個讀書人,身體不舒服。華佗說:“你病情深重,當破腹治療。不過,你的壽命隻有十年。此病不治,你不會因此病而早死;此病治療,你的壽命也不會延長,還是不治吧。”病人堅持要求治療,華佗手到病除,但是十年後這人還是死了。

分析:能手到病除還不夠神,能斷壽命才夠神。

以上案例,擱在現在,誰也不信。最不相信的,是國學大師陳寅恪,他曾寫過一篇文章,說華佗的名字,是印度神話中一個神醫的名字的音譯;華佗的事跡也與這個印度神醫的事跡相似。此說,頗為曆史學者認同。因為《三國誌》成書於三國之後的西晉,這個時期佛教正在中國傳播,人們把印度神話加在中國神醫身上也屬自然。

在當時,人們確實是把華佗當做“神醫”來塑造的。成書於東晉的《搜神記》,是一本短篇誌怪小說集,其中就有華佗。說河內太守之女,腳有瘡,癢而不痛,時愈時複發,請華佗醫治,華佗說“易治”,遂使人備黃犬一隻,快馬兩匹,用繩係黃犬頸,拴在馬後,揚鞭策馬,馬累了,換另一匹馬,繼續拖著黃犬奔跑,犬實在跑不動了,人又拽著犬跑,至50裏處停下。這時,讓這位有腳瘡的女子喝藥入睡,臥於道旁。然後,剖犬腹,創口對著她的腳,不一會兒,蟲從她的腳瘡內爬出,似蛇,長三尺。最後,用膏散敷她的腳瘡,七日,瘡愈。注意,是對犬腹開刀,而不是對此女的腳瘡開刀。豈不神奇!

透過神化的光環,還是可以看出華佗醫術之高超,如果醫術不行,公眾也不會將他神化。可惜華佗的醫術沒有傳下來。《三國誌》說,華佗被曹操逮捕入獄後,把醫術寫成了書,臨死前交給獄卒,獄卒怕惹禍,燒了,成為千古遺憾。不過,現在的一些針灸方法和五禽戲,人們確信是華佗傳下來的。

古今“神醫”製造追溯之三:董奉

中醫醫術,被稱為“岐黃之術”。岐,指岐伯,他在黃帝時期相當於今之衛生部長;黃,指黃帝。因為第一部中醫基礎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是以岐伯和黃帝對話的形式寫成的,所以把中醫稱為“岐黃之術”。

中醫醫界,則被比喻為“杏林”。讚譽某某名醫的醫德、醫術,就說他“譽滿杏林”。“杏林”這個比喻,就起始於董奉。容慢慢道來。

董奉與華佗是同時代人,《三國誌》、《後漢書》記載了華佗,但沒有記載董奉。記載董奉的是東晉葛洪寫的《神仙傳》。葛洪當過官,後當道士,也是醫生。道家崇尚神仙,所以葛洪寫《神仙傳》。董奉死後被民間當做神仙奉祀,所以入選《神仙傳》。且看《神仙傳》如何記載董奉:

董奉醫術高超,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收費,治好後隻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周圍種杏樹。輕症愈後種一棵,重症愈後種五棵,不幾年,竟種了十萬棵。古代沒有現在的矮化品種,一畝地隻能種幾十棵,十萬棵起碼得種兩三千畝地。那麼,董奉住宅周圍的兩三千畝土地一定是他自己的,若是別人的,豈不打官司。東漢末年土地兼並、貧富不均很嚴重,所以才爆發農民大起義。在當時,有兩三千畝地,算得上大地主,而這個大地主卻不剝削窮人。且說杏樹掛果,董奉並不賣,而用來換糧食,一鬥換一鬥。他在杏林中建草房置竹囤,兌換者自將糧食倒入竹囤,摘一鬥杏而去。換的糧食則用來賑濟窮人,窮人們盛讚董奉仁義。董奉居杏林,猶如後來唐玄宗在梨園排戲。“梨園”成為戲劇界代名詞,“杏林”則是中醫界代名詞。現在,在董奉的老家福建省長樂市古槐鎮龍田村,植有成片杏林,建有董奉草堂。

“杏林”的典故很感人,但不神奇,神奇的故事在後麵。

董奉所在縣的縣長為官一任,調任他鄉,50年後途經故地見到董奉,發現董奉容顏一如往日。相隔50年呢!可不是5年!這也難怪,董奉是仙人呢!仙人怎麼會老呢?更神奇的是,董奉南遊交州(今廣東廣西),交州刺史垂死,就是快要死了,三日不醒。董奉喂藥三丸,灌水,搖其頭,將藥丸衝下。一會兒,手腳似動;再一會兒,臉上有了顏色;半日,能坐起;四日,能說話。這在古代就叫起死回生。在今天看來,董奉喂的應是當時的“速效救心丸”或“丹參滴丸”。

董奉遊至廬山。廬山今屬九江,九江在當時叫柴桑,《三國演義》裏常出現這個地名。柴桑的地方誌也記載了董奉,與《神仙傳》的記載相同。說柴桑縣令的女兒神誌混亂,狂躁亂舞,醫不能治,求救於董奉,承諾治愈之後,許配為妻。董奉知道此病是由於蛇精攝魂所致,待夜深人靜蛇精爬行至病人門前,董奉使人斬之,縣令之女天亮即愈,董奉欣然納為妻。像董奉這樣既是名醫又是大地主,既有崇高社會地位又有雄厚經濟實力的人,娶一個精神病人為妻,既是出於愛心也是出於仁愛之心。隻是此時,董奉的歲數恐怕不小了,不過仙人嘛,是不計年齡的。

董奉在廬山住下來,一如在老家,看病不收錢,隻讓種杏樹。後來董奉得道升仙,妻子兒女靠杏林為生,卻有老虎守護杏林。此虎亦為董奉所救,護杏林以報恩。傳說此虎獵食未吐骨頭,鯁在喉嚨,向董奉求救。董奉胳膊套上竹筒(怕它咬)伸進虎口取出骨頭。據說後世遊走鄉間的郎中套在手掌上的環鈴就是由董奉胳膊套竹筒演變而來。這環鈴不叫“環鈴”,醫界稱之為“虎掌”。

董奉入選葛洪的《神仙傳》是在東晉,其實在此之前,西晉的皇帝已誥封董奉為“太乙真人”,尊享奉祀。至北宋,宋徽宗又加封董奉為“升元真君”。醫者成為道仙,受兩個朝代皇帝誥封,有史以來,董奉是唯一。隻可惜,董奉沒有醫書傳世。

董奉的事跡真真假假,老百姓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隻因心中愛戴。在廬山,存有董奉遺跡。毛主席曾在廬山為李進同誌所攝照片題詩“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多解釋此為呂洞賓的洞,另有解釋說呂洞賓的洞在山西中條山,此為董奉的洞。

醫術,本為仁術。今天正在進行新醫改,以期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以及醫院趨利、醫生吃病人的嚴重問題。這時候說說董奉,或有裨益。董奉不僅是中醫的楷模,也應是西醫的楷模。但願通過新醫改,每家醫院、每個醫生都稱得起“杏林春暖”。

古今“神醫”製造追溯之四:張仲景

張仲景是天下中醫公認的“醫聖”。“醫聖”的地位至高無上,非“神醫”可比。“神醫”是靠傳奇故事製造出來的,而“醫聖”靠傳世的醫術獲得天下景仰。

可是,張仲景也有許多傳奇故事,僅擇其三於下:

其一,張仲景進桐柏山采藥,遇一老者求診。張仲景號了脈,問:“你怎麼是獸脈呢?”老者以實相告:“我乃桐柏老猿。”張仲景取出隨身攜帶的藥丸給了他,服下即愈。老猿感恩,扛了一塊木頭給張仲景送去,說:“這是一塊萬年桐木。”桐木宜製琴,張仲景親手製造兩架,一架取名“古猿”,一架取名“萬年”,皆為傳世名琴。這個故事記載於《古琴疏》。這是一本音樂史著作,所記此事肯定是假的。

其二,張仲景見到20歲的王粲,預言王粲20年後眉毛會脫落,之後半年會死掉,但吃他的藥可防,當即給了藥。王粲聽了不高興,沒吃他的藥。過幾天二人又見麵,張仲景問藥吃了沒有,王粲應付他說吃了。王粲後來成為曹操的親近謀士,亦有文名,是“建安七子”之一。果如張仲景預言,王粲40周歲時眉毛脫落,又過187天就死了。此事記載於西晉隱士皇甫謐寫的《針灸甲乙經》的序言中。書名中的“甲乙”代表順序,沒有實際意義。此書為針灸經典,但其序言中記載的張仲景料生、料死、料病是不可信的。

其三,說張仲景給南陽知府未婚先孕的女兒看病……這故事不用介紹了,肯定是後世杜撰的,因為東漢的行政區劃為州、郡、縣,沒有府,宋代才有府。

張仲景之所以也有那麼多傳奇故事,隻因為《傷寒雜病論》太偉大了,人們對他高山仰止,所以不惜編假故事誇他。

《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雜病”,古今醫學家都是用中醫術語解釋,可是越解釋越讓人看不懂。我今用大白話解釋:“傷寒”是指外感風寒而引起的發熱的病,進而包括各種外在原因引起的發熱的病,其中包括傳染病;“雜病”是指內在原因如情緒、飲食、房事等引起的病,以及腑髒之病。

《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有真故事。張仲景說他的家族有二百餘戶,建安(漢獻帝年間)元年以後十年,死了2/3,死者中7/10死於傷寒。這是他的家族的不幸嗎?這其實隻是一個樣本,當時疫病流行,死人無數,不分貴賤,前麵說的王粲就是得傳染病死的。疫病為什麼流行呢?這與政治有關。建安元年往前再推十幾年,正是黃巾起義,天下大亂,陳屍遍野,必然引發疫病,故有“大亂之後必有大疫”之說。從黃巾起義再往前推幾十年,暴發過多次瘟疫,卻是因“大饑”而引起。“大饑”固然因自然災害,但是失去土地的農民則最先餓死。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土地兼並,貧富懸殊。疫病催生名醫,“建安三神醫”華佗、董奉、張仲景萬世不朽。建安以後,鎮壓黃巾起義的軍閥們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互相征伐,最後形成三國鼎立。三國之時,全國人口隻有800多萬,而在百年之前全國有5000多萬人口。可見死了多少人。

張仲景在世時並不著名,所以《後漢書》沒有他的傳。他寫的《傷寒雜病論》也差點失傳。因為是寫在竹簡上的,所以不容易傳播,卻容易散失。雖然蔡倫發明造紙已有百年,但從東漢到晉仍未普及開來。僅僅過了幾十年,西晉太醫令(宮廷醫院院長)王叔和要整理《傷寒雜病論》時,隻好到民間去收集散落的殘簡,多危險呀!但總算收集齊全。可是不知為什麼,王叔和將傷寒部分編成《傷寒論》,將雜病部分編成《金匱要略》,雖然一分為二,但終於傳世,所以他功不可沒。

到了唐代,張仲景終於有了傳記,但是不是在官修正史裏,而是在民間撰寫的《名醫傳》裏,不過,這是中國第一部醫學史專著,現在的學者很重視。可是,《名醫傳》說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學者們至今仍在為此爭論。

到了北宋,朝廷在整理史籍的編修院之下設立校正醫書局,專門整理出版醫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才大量印刷發行。範仲淹曾分管過這個部門。

到了金代(淮河以南為南宋),始有醫家稱張仲景為“亞聖”,而“醫聖”是商代的伊尹。伊尹還是“廚聖”。《史記》說他給商湯做飯做得好,《資治通鑒》說他最早把中藥材熬成湯給病人喝。其實,伊尹的成就是治國,做飯、熬湯藥都是附會,現在沒人信。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有個著名醫家稱張仲景為“醫聖”,立即得到天下醫生的響應。一直叫到現在。

現在,研究《傷寒論》和張仲景最精深的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他可比同校的曲黎敏有學問。郝萬山的研究成果中有一個細節,令我既感動又好笑。《傷寒論》中有句話,“柴胡不中與之也”,許多人看不懂。郝萬山說這是南陽方言,“不中”就是“不可”,這一點撥,都看懂了。你看,說著一口家鄉話的張仲景多可愛呀!離咱多近呀!仿佛就是咱村的“張先兒”。

古今“神醫”製造追溯之五:孫思邈

藥王孫思邈,我從小就知道。

我的老家在焦作,焦作在明代、清代叫懷慶府,所產四種藥材:山藥、牛膝、地黃、菊花,被譽為“四大懷藥”。藥材產地自然要祀奉藥王。方圓一二百裏內,藥王廟有好幾座,村裏老人常去磕頭燒香。

長大後,我才知道,凡是種藥材的地方,凡是產藥材的山上,凡是藥材集散地,都有藥王廟,而且還知道,孫思邈是唐代人,已經被神化一千多年。

孫思邈一千多年前說的話,直到“文革”之前,還被奉為金科玉律。記得小時候,偶爾吃兔肉,老人們不讓孕婦吃,怕生個孩子豁嘴兒。怎麼會呢?我追問,老人們說:“這是藥王孫思邈說的,咋能不信!”

現在,我寫孫思邈,在網上閱讀他寫的醫書,我要查查村裏老人說的孕婦禁忌到底有無根據。他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所以他的第一本醫書叫《千金要方》,另一本叫《千金翼方》,意為第一本之翼。這兩本醫書一百多萬字呢!我得讀到何時。幸好,孫思邈重視婦科,排在前麵。

《千金要方》第一卷是“序論”,第二卷就是“女人方”,其中有“養胎方”,養胎卻有禁忌:“妊娠食兔肉,令子缺唇。”啊,果如村裏老人所言。還有:食騾肉難產(推測其原理,大概是騾子不會生殖),食狗肉令子啞巴(狗的叫聲大,適得其反),食鯉魚令子多瘡(瘡如鱗),食鱉令子項短(鱉慣常縮脖子,但是伸出來也不短呀)。此外還有轉胎方,就是把女胎轉成男胎。可笑之餘,我想,由於曆史的局限性、科學的局限性,古代醫書並非都是精華,也有糟粕。但是由於人被神化,所以他的謬誤和他的真理一樣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