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然而李伯言已經明白過來了,朝門外叉手一拜,呼道:“多謝聖上!”
這枚定心錢,便是趙擴賞賜他的東西。
試問有什麼東西,比這還要寶貴呢?大概在大宋還安穩的情況下,這枚錢,將是李伯言被人覬覦的家業,能夠不動如山的免死金牌了!
趙汝愚等人急忙走上前,去恭送趙擴。葉蹭叔拍了下李伯言的肩,道:“愣著做甚?還不去恭送聖駕!”
“哦……”
……
……
這場“工業革命”,就在民心堂的這次會談下,慢慢席卷開來。
工部拿到的紡機跟織機的圖紙,加以大量趕製,並在蘇杭等地率先試點運作。對於李伯言的賞賜,如果隻有這枚定心錢的話,那麼之前提到的大宋千千萬萬的“畢昇”也就成為泡影了。
一旨聖諭,有中樞商定,隨後下達到了整個大宋之境!
凡有益於工農增產增速的發明發現,皆可上報當地縣衙,有豐厚重賞。
無疑,李伯言就成了第一個的收益者,親賜絹二百,錢三千。當然這些東西,對於李伯言來說,顯得就像毛毛雨一般,然而這個織機出名了。
伯言牌織機,伯言牌紡機,如今成了市上熱銷的產品,趙擴到底還是做起生意來了,蘇杭兩地的文思院,賣出的織機跟紡機,每日可達數百架!
對此,李伯言也是嗬嗬一笑,畢竟對於某些小農戶來說,這樣的織機跟紡機,然並卵。他們自給自足就夠了,何必花這冤枉錢。收益最大的,自然就是大宋的百姓了,從普通人都穿絲帛,可能再過上個三四年,這絲帛都成了爛大街的普通衣物了。
當然,這次工業浪潮帶給蘇杭百姓的,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不少新興的作坊,靠著倒騰布匹為生的商賈,麵臨著破產的危機,這是李伯言無法避免的。這就是一場“工業革命”,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一切的一切,在這個秋冬,都變得愈發興旺起來。
汴京公學,同樣在備受矚目之下,開始了它承擔的曆史責任。對於趙汝愚,對於賴著不走的陳傅良,甚至對於葉適、蔡幼學來說,汴學今後能發展到什麼樣的地步,誰也說不準!或許在三年後的科試上,汴公人,將會再一次綻放出光彩奪目的一麵。
……
……
風吹稻浪,自利州路傳來的土豆豐收之喜訊,遞至禁中。
趙擴笑得又像一個兩百斤的大胖子,問道:“軍伍之中,可曾試點派發過?”
“回官家,倒是試過,將士們皆覺得味道奇佳,也可果腹,隻是吃多了易脹氣,所以可代替一半的稻米作為行軍糧草。”
“這點與伯言所說無什麼出入,昭榮。”
“老奴在。”
獨立初冬,西子湖殘荷搖曳,趙擴站在萬歲山頭,登高而笑道:“傳令下詔,朕要改元。”
“官家,改為什麼呢?”
“就叫開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