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達夫是一位天才作家。他不僅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小說家和散文家,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和出色的文藝評論家(他一生留下了幾十篇關於文學藝術方麵的論著)。
鬱達夫的文學創作開始於“五四”之後,這時的中國文學正處於由傳統的古典文學向新文學的過渡時期。鬱達夫的小說、散文、文學評論等大量作品不斷發表於報紙和雜誌,取得了很大成績,在文學界反響強烈。鬱達夫的作品很好地體現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精神,在許多方麵拓展了現代文學的藝術空間。他與魯迅、郭沬若等人共同奠定了我國現代文學的格局,支撐起全新的文學世界,對現代文學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鬱達夫在早年留學日本時期,廣泛接觸了西方的各種思想文化,對自由主義思想情有獨衷,對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張揚自我與主觀的哲學頗為推崇。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從反觀自身出發,進入自己的內心,達到一種自我主體泛化的效果,所表現的也大多是“生活的苦悶”和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索。
在意識形態被高度重視的年代,文學的階級性長期左右著對作家的評價,像林語堂、梁實秋、鬱達夫這樣的作家是得不到重視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對鬱達夫的研究與再認識開始興起,不斷有人在各種學術會議上提出要重視鬱達夫,這時鬱達夫的真正價值與藝術成就才開始被世人承認。
鬱達夫是以創作小說而得以成名的,但散文卻是他本人最愛。由於大多數人對鬱達夫的了解僅限於幾篇景物和遊記描寫(他的《故都的秋》多年來一直入選語文課本,更是深入人心),他大量的小品文和評論文被忽略了。鑒於這種現實,本書從鬱達地的散文中精選了幾十篇最能代表他的藝術成就的文章,並在每一篇文章後作了賞析,意圖在於幫助讀者更發地理解他的作品。文章後的賞析是編者在精心閱讀作品後經他細推敲寫成的,力求揭示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與思想背景,以及作品的藝術特色,但又不加以隨意褒貶,隻是啟發讀者自己去體味、去思考。由於水平有限,在對作品的解讀時可能會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