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華民族雖然經曆了五千年的風霜雪雨和坎坷曲折,但傳統和精神並沒有因為頻繁的兵荒馬亂和血腥的拚搏殺戮剝蝕散落,而是頑強的傳承下來,並堅定地維護著我們民族的尊嚴。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華文明又一次呈現出宏偉雄壯的氣象,使我們不得不一次次心存感激的轉過身來,懷著無限欽敬的心情來凝視祖先豐厚的遺存。此時此刻,我不禁想到:在所有的遺存中,文化的遺傳重於生理的遺傳,精神的接力重於物質的接力,這就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所顯示出來的卓爾不群。類由蒙昧無知走向文明睿智,其中文明的化育發生了巨大作用。所以,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荀子也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孟子持性善論,所以認為讀書是把丟失的善良找回,荀子持性惡論,所以認為讀書是去惡向善。兩人說法不一,但目標一致,都是在指引人們走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如果把孟荀的這一讀書目標放到今天人們的閱讀中,所達到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讀者通過閱讀,使其變得通情達理,使他的生命發展合乎情理的通行於天地之間。具體一點講,就是通過閱讀文本,不斷純潔作為人類個體的我們的感情和意誌,使我們成為一個追求真善美的生命體,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興於詩”的重要意義。
首先,閱讀和鑒賞的意義在於:我們在閱讀中常常被許多東西深深感動,比如勵誌的故事、真愛的故事、感恩的故事……在一次次的感動中,我們原本自然的心靈被化育;我們在閱讀中常常被許多東西深深吸引,比如美麗有趣的故事、悅耳動聽的音樂、色彩斑斕的繪畫、湛藍寧靜的天空……當我們一次次沉醉其中,被這些美麗的東西所吸引時,我們原本粗糙的靈魂被雕琢;我們在閱讀中也有許多東西不斷地被否定,比如自私、冷漠、凶殘、偽善、懶惰……在一次次的否定中,我們有了前進的方向,我們走上了人生的正途。由此,我們不斷地向美麗的人生前行,逐步成為一個追求真善美的人,這就是閱讀與鑒賞的作用,也是文化與人生的關係。
其次,閱讀和鑒賞各種文史作品和文化人物,其主旨在於破解“人生之謎”,我們可以從狄爾泰的一段話中得到啟示:“最偉大的詩人的藝術,在於他能創造一種情節,正是在這種情節中,人類生活的內在關聯及其意義才得以呈現出來。這樣,詩向我們揭示了人生之謎。”在這裏,狄爾泰說的“詩”完全可以理解為所有的文化藝術,尤其是那些敘事性很強的文史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一一呈現了社會的變亂,人生的沉浮,人際關係的種種糾葛,政治集團的傾軋鬥爭,外敵入侵的民族災難等等,這一切都可以通過作者的獨特體驗和感受,結晶成某種特定的人生思考,並最終伴隨著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審美發現而凝結成為充滿藝術光華、穿越時空屏幕的文化形態或審美形式,展現在讀者麵前。閱讀和鑒賞這樣的作品,就是運用多種思維或多種方式去破解人生之謎,從而發現和感受生命與生活之美,最終獲得人生的啟迪。在這樣的閱讀和鑒賞中,我們不僅得到了文化的滋養,豐富了自己的生命底蘊,而且也獲得了人生智慧,實現了生命的重塑。
最後,閱讀和鑒賞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狀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但歸根結底是由時空兩度決定。時間是經度,伸縮的餘地不大,在改變人生的長度上它無能為力,而一個人的生命的質量往往是由空間這個緯度來左右的,也就是說,閱讀和鑒賞在改變人生的寬度和厚度上應該是遊刃有餘的。如果說我們的人生起點都在零界線上,那麼,我們隻有通過個人的勤奮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終點。
盡管每個人的人生閱曆不同,起點不同,各自設定的目標不同,采用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我們都麵對的是同一個世界,麵對的都是人生;盡管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命題,大家都在采用加減乘除等不同的方程式來解答這些人生命題,或許得到的答案不盡相同,但願我們都能有一份自己滿意的結果。
是為序。
二○○八年冬日於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