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生載??(1 / 3)

第一章重生載湉

第一章我是載湉

1871年8月14日,醇親王府,一個幼兒的降生,會給這個古老的帝國帶來怎樣的變化,他就是愛新覺羅氏·載湉。

命運給予他平淡,做一個太平親王,然而命運又是如此的作弄,讓他成為一個帝國的主宰者,一個萬人之上,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皇帝權利至高無上,四萬萬老百姓頂禮膜拜!何等的氣度,隆盛的國家。亞洲最強大的帝國。

然而外國人卻不這麼認為,他們對於這個老大帝國沒有應該有的尊敬,對於1840年東西方兩個大帝國之間的較量,大英帝國打敗了大清帝國,落後的封建製度無法與先進的資本主義製度相抗衡。

因為那養髒的鴉片而導致的戰爭,讓古老的帝國在百年之內一蹶不振,以至於中華民族百年的屈辱,曾經中國人所擁有的精神幾乎全部淪喪,曾經的天朝大國所擁有的氣概不複存純在,我們變得不自信,變得崇洋媚外。

什麼傳統,什麼禮儀,都已經從我們眼中的遠去。

我們該何去何從?西強東弱的事實擺在眼前,由不得你不去承認,屈辱的曆史開始了,近百年中華民族的屈辱,像刺刀一般刺痛每個中國人的心,然而此刻遺憾不會重演,曆史將在這一刻發生改變!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時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老爺,老爺,娘娘生了,是個男的”接生婆高興大聲對醇親王奕譞喊道。

(愛新覺羅·奕譞,生於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於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是第一代醇親王,道光帝旻寧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貴妃烏雅氏,第八子鍾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也都是她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詝繼位皇帝(鹹豐帝)和早死幼殤者外,最出名的兩個人,即第六子恭親王奕和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奕出名,是因為他在同治、光緒二朝掌權久,政績卓著;奕譞出名,則是因為他家連續兩代都出了皇帝,前一個是奕譞的兒子光緒帝載湉,後一個是奕譞的孫子宣統帝溥儀。

奕譞的學識和才智都不及恭親王奕,但他在官場上的遭際卻遠比奕順利。奕譞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為人謹慎謙卑,不因身份顯貴而稍露鋒芒,這是他一生榮顯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譞的謙卑與政治的懦弱從來是同義詞,尤其在專橫跋扈的慈禧太後麵前,他除了俯首聽命,很少真知灼見。所以盡管他在詭譎多變的政局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在政治上卻幾乎無所建樹。

《清史稿》列傳醇賢親王奕譞,宣宗第七子。文宗即位,封為醇郡王。鹹豐九年三月,分府,命仍在內廷行走。穆宗即位,諭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迭授都統、禦前大臣、領侍衛大臣,管神機營。同治三年,加親王銜。四年,兩太後命弘德殿行走,稽察課程。十一年,進封醇親王。十二年,穆宗親政,罷弘德殿行走。

十年,恭親王奕罷軍機大臣,以禮親王世鐸代之,太後命遇有重要事件,與王商辦。時法蘭西侵越南,方定約罷兵,王議建海軍。十一年九月,設海軍衙門,命王總理,節製沿海水師,以慶郡王奕劻、大學士總督李鴻章、都統善慶、侍郎曾紀澤為佐。定議練海軍自北洋始,責鴻章專司其事。十二年三月,賜王與福晉杏黃轎,王疏辭,不許。鴻章經畫海防,於旅順開船塢,築炮台,為海軍收泊地。北洋有大小戰艦凡五,輔以蚊船、雷艇,複購艦英、德,漸次成軍。五月,太後命王巡閱北洋,善慶從焉,會鴻章自大沽出海至旅順,曆威海、煙台,集戰艦合操,遍視炮台、船塢及新設水師學堂,十餘日畢事。王還京,奏獎諸將吏及所聘客將,請太後禦書榜懸大沽海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