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發病也與年齡有關,如痢疾發病年齡分布有兩個高峰,一個是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成年人組又有一個較小的發病率高峰。產生這種現象可能與個人衛生習慣、飲食是否規律以及痢疾的病後免疫有關。疾病流行久暫對年齡分布的影響。一種疾病新引入一個地區導致流行時,往往不分老幼皆可發病。1924~1933年乙型腦炎在日本流行時,其發病率就呈現這種現象。若某病在一個地區經常存在並反複流行,人群獲得了免疫,其發病的年齡分布則出現兒童高發,成人少發的情況。1935年在日本發生乙型腦炎流行時,兒童發病率為最高。分析北京市1949~1950年兩年流行性乙型腦炎的發病資料可看出,低年齡組發病率高,3~5歲為最高峰,年齡愈大,發病率愈低。10歲以下者,1949和1950年患病率分別為42.0和47.6/10萬,而10歲以上者同期該病的患病率分別為10.8%和11.6%。兩者比較,差別非常顯著。我國學者於1951年根據日本和我國的資料推測流行性乙型腦炎在北京流行的期限至少有10餘年的曆史。實際上,我國兒科學家諸福棠早在1938年已報道了北平的該病病例。

在這方麵還可觀察到與兒童發病有關的其他現象,就是傳播愈廣泛,傳播愈易實現的傳染病,發病集中在兒童所需的時間愈短或發病集中的年齡越小。

瘧疾也有類似現象。在高發區,主要是嬰幼兒發病。若大批易感人群進入該區,則成人和兒童均可發病。如1960年海南島某農場發生瘧疾爆發。該場約有4000名員工,其中70是在該年春季自島外低發區遷入。自3~7月先後共有308人發病。至7月中旬采取措施後流行方被控製。此外,大量瘧疾患者和帶蟲者進入低發區可引起當地瘧疾流行。如1952-1953年低發區的遼寧省西部發生瘧疾爆發。經調查證實這次流行是由於軍人複員轉業,即由外地輸入傳染源所致。再者,一發原蟲新株帶進一個地區時,成人、兒童均可感染。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在一個地區有一定的菌群和流行型,當地人對這些流腦菌的免疫有群特異性,所以主要是兒童發病。但流腦菌有流行菌群變遷的現象。一旦將新的菌群帶入當地人群,該病即可發生,而且成人發病率明顯增加。如有些國家於新兵人伍後,他們之中常有這種病的流行。

同一種疾病但流行型不同,其病例的年齡分布也不同。如鉤端螺旋體病的稻田型、洪水型流行時,青壯年發病率高,而當雨水型流行時,兒童發病率可相對增加。

患癌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根據我國廣東省四會縣10年的調查材料,鼻咽癌的性別、年齡別死亡專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40歲以前增加速度較快,以後則逐漸減慢。另據國內文獻記載,年齡最小的鼻咽癌患者是3歲,最大的是86歲。

在食管癌,年齡不同,發病也有很大差別。通常是30歲以下少見,30歲以後隨年齡增加,死亡率迅速升高。

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不同年齡組所患的病種不同。兒童時期以先天性心髒病為主,青少年主要為風濕性心髒病,青壯年多患心肌炎,中、老年主要患高血壓性心髒病、肺心病、冠心病和腦卒中。1979~1980年我國高血壓普查結果表明高血壓患病率不論城市與農村,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城市患病率高於農村,且患病率明顯升高的年齡,化市較農村提前10~15年。

一般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致病因素須經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形成發病,致使發病年齡較晚。

有些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等既多發於兒童期,也多見於老年期。白血病也有同樣特點。

在年齡發病專率出現雙峰時應當考慮可能是不同的疾病,也可能是同一疾病而致病因素不同。如成人I細胞白血病已證明是由一種反轉病毒所致,低年齡組的白血病卻與此不同。又如結核病在0~4和20~24歲年齡組各有一發病高峰。前一峰為初感染,常因營養不良或其他疾病而使結核惡化。後一峰發生在青春期,過度勞累、精神不安也易患結核。

因此,研究疾病年齡分布的目的是:

從年齡分布可為實施預防措施提供重點對象或確定危險人群;

分析造成不同年齡分布的客觀原因,以便探索致病因素和製訂與評價預防措施或幹預措施;

對傳染病來說,根據不同年齡組發病分布動態,可以觀察人群免疫狀態的變化。

應再次強調,在分析疾病的年齡分布時須注意該病的診斷技術及疾病報告的製度與係統是否隨年代不同而發生變化或日趨完善。如有,應設法在資料統計上加以調整,否則將會出現人為的誤差。

比較不同人群的發病率或死亡率時要考慮年齡結構的差異所造成的假象。這時可經調整後再加以比較,以免導致錯誤的結論。

可用橫斷麵分析和出生隊列(群組)分析兩種方法來分析疾病的年齡分布。前法常用於描述傳染病的年齡分布,如描述不同年齡組的發病專率或死亡專率。但此法對慢性病就不能正確表達致病因素與年齡的關係,這是因為暴露於致病因素的時間距發病時間可能很長,而且在不同時間致病因素的強度可能有變化。例如,1914~1950年肺癌年齡死亡專率橫斷麵分析。肺癌年齡死亡專率在20世紀升高明顯,此外尚顯示在60~70歲時死亡率達到高峰,以後逐漸下降。這種方法隻能顯示同一時期不同年齡死亡專率的變化和不同年代各年齡死亡專率的變化,而不能說明不同年代出生者不同年齡的死亡趨勢。若用出生隊列分析法可糾正這一缺點。

②性別分布

描述疾病在不同性別人群中的分布,一般是比較男女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也可用性別比來表示。不同年齡組男女的比例不同,所以作發病率性別比時最好按不同年齡組直接比較。如果人群中男女人口數沒有明顯的差別,也可用男女病例數作比較。

在研究疾病的性別分布時,可以看到男性死亡率高於女性。美國各種原因的死亡率均是男高於女,甚至新生兒先天畸形、男嬰死亡率也高於女嬰。

有些傳染病如呼吸道傳染病男性和女性發病率大致相仿。另有些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據目前所知是由於與致病因素接觸的機會不同所致。例如,不同年齡組男女血吸蟲病患病率的差異是與不同的感染途徑有關。在洪水型鉤端螺旋體病,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這是因為男性參加抗洪搶險、打撈物資、接觸疫水的機會較女性多。但也有些病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如膽囊炎、膽結石等,這可能與解剖生理或內分泌的差異有關。

一般說來,地方性甲狀腺腫患病率是女性高於男性。在低發區上述差異較大,而在高發區上述差異則不明顯。說明在該病嚴重流行區男女兩性的碘攝入量均很不足,因而兩性患病率的差異就不顯著了。

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除乳腺癌、膽囊癌、甲狀腺癌外,均呈現男性高於女性,而以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等病最為明顯,男女性比例超過2。

在國外一般認為男性年齡超過40歲後,冠心病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而且是每增長10歲患病率上升1倍。女性的發病年齡平均較男性晚10歲,但絕經期後的女性,患病率與男性接近。如有人報道,在50歲之前,男女冠心病患病率之比為7:1,60歲以後,兩性患病率大體相等。

此外,兩性患冠心病後,臨床症狀也有所不同,女性發病多為心絞痛,男性多表現為心肌梗死,猝死也以男性多見。死亡率也是男性高於女性。

目前對造成男女性發病差異的原因有三種解釋:其一是環境假設,即認為男性發病率或死亡率高是由於接觸外界致病因素的頻率多和強度大所致;其二是體質假設,即兩性的易感性不同;其三是內外因假設,即與前述兩種假設均有關,是由於內、外因交互作用所致。

綜上所述,根據目前的知識水平,我們可以科學地解釋男女兩性在某些傳染病發病率或患病率上的差異,但尚不能滿意地解釋兩性在癌、心血管病和其他非傳染性慢性病發病和死亡上的差異。

③職業分布

人們在其一生中將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用於在一定條件下從事某種勞動,所以職業可對其健康、患病與死亡產生明顯的影響。這種影響可因暴露於不良的物理環境(熱、冷、氣壓的變動),各種化學物質、噪音或由職業而導致的緊張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