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國際貿易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1 / 3)

一、國際貿易及對外貿易

國際貿易是指不同國家(或地區)以及不同國家公民之間所進行的商品或勞務的交換活動。由於看問題所處角度的不同,對這種交換活動有著不同的表述方法:一國或地區同別國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或勞務的交易,就稱為這個國家或地區的“對外貿易”;一些島國如英國、日本及東南亞部分國家,也常用“海外貿易”來表示本國對外貿易;而站在世界角度,從整個國際範圍來看這種交換活動,就稱為“國際貿易”。狹義的對外貿易,是指有形商品的進出口交易,如機械、農業產品的進出口,也稱為有形貿易。廣義的對外貿易是指國家或地區之間所有經往來活動,除有形貿易外,它還包括不是以有形商品形式所進行的貿易,如運輸、金融與保險、旅遊、信息、谘詢、知識產權等的經濟往來活動,即無形貿易。

二、國際貿易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從國際貿易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構成國際貿易的要素有國家、可供交換的商品、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等,而商品或勞務的進出口必然會對一國的貿易平衡產生影響,進而會涉及一國的支付平衡。研究國際貿易的任務,就是要了解伴隨生產力的進步,社會分工的擴大而帶來的對外貿易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及世界經濟的影響和在再生產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國際貿易的研究對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一)國際貿易的發展及其規律性在國家產生之前,是沒有對外貿易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出現,產生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出現了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到原始社會末期,形成了階級和國家,商品流通越過國界,產生了對外貿易。由於當時受到生產方式和交通條件的製約,對外貿易在當時的社會經濟中並不占重要地位,貿易的範圍及用以交換的商品種類有很大限製,國與國之間的商品交換隻是一種局部的、個別的貿易活動。

隻是到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對外貿易才獲得了髙速發展,形成了全球性的貿易活動,這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決定的。在這一階段,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相繼完成了產業革命,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與機器大工業中心相適應的國際分工體係,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名符其實的國際市場得以形成。

兩次世界大戰使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產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新興工業相繼興起,生產的專業化和國際化進一步加強,國際貿易也相應發生了空前的變化。今天已沒有哪個國家能遊離於國際貿易、技術、科學環境之外而能夠得到經濟上的不斷發展。但是,不同類型國家以及各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很不平衡,西方發達國家在當代世界貿易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狀況一直未得到改善,舊的經濟體係和經濟秩序一直左右著全球貿易。

(二)國際貿易理論觀點

實踐要有理論作為指導。伴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史,經濟學家一直在研究探討國際貿易中的各種問題與規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研究如何通過對外貿易獲得利益。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1776年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集中闡述了國際分工理論亞當“斯密認為,每個國家發展它最擅長的生產部門,從事專業化生產,實行國際間的國際分工,可以提高各自的勞動生產率,從而降低成本,增加社會的總財富。然後通過自由貿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費換取更多的東西,這樣就增加國民財富。繼亞當斯密之後,英國產業革命深人發展時期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他所著的《政治經濟學及陚稅原理)中提出了比較成本說,其主要內容為:進行商品生產時應選擇有相對優勢的種類,“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

馬克思把國際貿易看作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和恩格斯在《資本論》、《剩餘價值學說史》等經典著作中,對國際市場、國際分工、國際價值、世界貨幣、對外貿易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關係等都做出了精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