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南行雜記(1 / 1)

九月六日的傍晚,我坐在飛也似的京奉車中,向著正陽門疾馳而來,心中不期然而然的得到一個感覺,是“到家了。”這是從前杜威先生一家由福建講演回來時,三個人不約而同的感到過的。但我相信我並不受他們一毫影響。

北京有什麼值得令人牽記?這個問題用理性解剖起來,我實在也沒有話說。不過我一看見這四十天沒有看見的北京,總覺得比初到紹興時看見四年來沒有看見的母親還要親昵,那麼“到家了”這個感想,不發生在紹興輪船將到西郭門的時候,卻發生在京奉火車將到正陽門的時候,似乎也同出一源的了。

我在正陽門一下車來,看見樣樣東西都是我所願意看見的,即如拉車的兜客,似乎也比紹興的“少爺!坐得我個(的)車則(子)起(去)者唧(了罷)!”好聽得多多。這個理由連一句話也講不出,若要勉強說起來,或者可以舉一個象征。北京是一株極大的枯樹,下麵長出一支嫩綠的新芽;而我此次經過的各處,紹興自然更甚,卻全是一蓬亂草,要整理也無從下手。或者因這一點不同,我便發生“到家了”的感想。

孫 伏 園 散 文 選 集我是不承認生長的地方為家,也不承認久居的地方為家的。所以我覺得這次的旅行不可以稱南歸。我的回去是母親重病把我叫去的,迨回京時我母親的病還沒有全好,所以旅行時總提心吊膽,覺得背上負著一擔重擔,與平常沒有其他目的的純粹旅行不同,所以我又以為這次的旅行不可以稱南遊。自己既有其他目的,那末一切路上的觀察和感想,難免受這個目的的影響,這是我自己也知道的,但因為保存他的本色,有許多地方索性照著感想時錄出,並沒有修改,因此文中側重感情的話或者更多了。

我不出京門一步既四年了,所以滿想借此旅行找點材料,但後來,坐在京奉車上,經驗便告訴我一切都未必成功。原來旅行之所以可貴,全仗有健全的身體,健全的精神,尤當有客觀的態度。像我這一次的樣子,這三個條件連一個也沒有具備,所以自己也覺得完全給這許多材料戰敗了。酒量窄的人,容易酒醉,久餓的人,據說又容易飯醉;現在知道能力薄弱的人,一旦感受知識太多了,還會患一種知識醉。我實在受不起這麼多的知識,所以被知識醺醉了。我醉中時時想念著大社會學者,大人類學者和大詩人了。他們有那麼大的學問,因為就近找不出材料,所以要跑到非洲去;我們呢,有了這許多材料,卻沒有力量享用。

南行雜 記迨感過“到家了”這個感想以後,又想從醉中追找一點可找的材料,把他記錄下來,總算不虛此一行,這結果就是下麵幾篇小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