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1 / 3)

梁啟超

(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論語》、《孟子》

《論語》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後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

《論語》、《孟子》之文,並不艱深,宜專讀正文,有不解處,方看注釋之書,朱熹《四書集注》,為其生平極矜慎之作,可讀;但其中有隨入宋儒理障處,宜分別觀之。清儒注本,《論語》則有戴望《論語注》,《孟子》則有焦循《孟子正義》最善。戴氏服膺顏習齋之學,最重實踐,所注似近孔門真際,其訓詁亦多較朱注為優,其書簡潔易讀。焦氏服膺戴東原之學,其《孟子正義》在清儒諸經新疏中為最佳本,但文頗繁,宜備置案頭,遇不解時,或有所惑時,則取供參考。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乃戴氏一家哲學,並非專為注釋《孟子》而作。但其書極精辟,學者終須一讀。最好是於讀《孟子》時並讀之,既知戴學綱領,亦可以助讀《孟子》之興味。

焦循《論語通釋》,乃摹仿《孟子字義疏證》而作。將全部《論語》拆散,標準重要諸義,如言仁,言忠恕等,列為若幹目,通觀而總詮之,可稱治《論語》之一良法。且可應用其法以治他書。

上兩書篇頁皆甚少,易讀。

陳灃《東塾讀書記》中讀《孟子》之卷,取孟子學說分項爬梳,最為精切,其書不過二三十頁,宜一讀以觀前輩治學方法,且於修養亦有益。

《易經》

此書為孔子以前之哲學書。孔子為之注解,雖奧衍難究,然總須一讀,吾希望學者將《係辭傳》、《文言傳》熟讀成誦,其《卦象傳》六十四條,則用紙鈔出,隨時省覽。

後世說《易》者言人人殊。為修養有益起見,則程頤之《程氏易傳》差可讀。

說《易》最近真者,吾獨推焦循,其所著《雕菰樓易學》三書(《易通釋》、《易圖略》、《易章句》),皆稱精詣。學者如欲深通此經,可取讀之,否則可以不必。

《禮記》

此書為戰國及西漢之“儒家言”叢編。內中有極精純者,亦有極破碎者。吾希望學者將《中庸》、《大學》、《禮運》、《樂記》四篇熟讀成誦,《曲禮》、《王製》、《檀弓》、《禮器》、《學記》、《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大傅》、《祭義》、《祭法》、《鄉飲酒義》諸篇,多瀏覽數次,且摘錄其精要語。

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經注疏》內鄭注孔疏。《孝經》之性質與《禮記》同,可當《禮記》之一篇讀。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書,希望學者將此區區五千言熟讀成誦。

注釋書未有極當意者,專讀白文自行尋索為妙。

《墨子》

孔墨在先秦時,兩聖並稱,故此書非讀不可,除《備城門》以下各篇外,餘篇皆宜精讀。

注釋書以孫詒讓《墨子間詁》為最善,讀《墨子》宜即讀此本。

《經》上下,《經說》上下四篇,有張惠言《墨子經說解》及梁啟超《墨經》兩書可參觀,但皆有未精愜處。《小取篇》有《胡適新詁》可參觀。

梁啟超《墨子學案》,屬通釋體裁,可參觀助興味,但其書為臨時講義,殊未精審。

《莊子》

內篇七篇及雜篇中之《天下篇》最當精讀,注釋有郭慶藩之《莊子集釋》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論》、《正論》、《性惡》、《禮論》、《樂論》諸篇,最當精讀,餘亦須全部瀏覽。

注釋書王先謙《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

今存者皆非完書,但三子皆為先秦大哲,雖斷簡亦宜一讀,篇帙甚少,不費力也。《公孫龍子》真偽,尚有問題。

三書皆無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韓非子》

法家言之精華,須全部瀏覽(其特別應精讀之諸篇,因手邊無原書,臚舉恐遺漏,他日補列)。

注釋書王先謙《韓非子集解》差可。

《管子》

戰國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質頗雜駁。然古代各家學說存其中者頗多,宜瀏覽。注釋書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呂氏春秋》

此為中國最古之類書,先秦學說存其中者頗多,宜瀏覽。

《淮南子》

此為秦漢間道家言薈萃之書,宜稍精讀。注釋書聞有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頗好。

《春秋繁露》

此為西漢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讀。

注釋書有蘇輿《春秋繁露義證》頗好。

康有為之《春秋董氏學》,為通釋體裁,宜參看。

《鹽鐵論》

此書為漢代儒家、法家對於政治問題對壘抗辯之書,宜瀏覽。

《論衡》

此書為漢代懷疑派哲學,宜瀏覽。

《抱樸子》

此書為晉以後道家言代表作品,宜瀏覽。

《列子》

晉人偽書,可作魏晉間玄學書讀。

上所列為漢晉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間思想界著光彩者為佛學,其書目當別述之。以下舉宋以後學術之代表書,但為一般學者節嗇精力計,不願多舉也。

《近思錄》朱熹著,江永注

讀此書可見程朱一派之理學,其內容何如。

《朱子年譜》(附朱子《論學要語》)王懋竑著

此書敘述朱學全麵目最精要,有條理。

若欲研究程朱學派,宜讀《二程遺書》及《朱子語類》,非專門斯業者可置之。

南宋時與朱學對峙者,尚有呂東萊之獻文學一派,陳龍川、葉水心之功利主義一派,及陸象山之心學一派,欲知其詳,宜讀各人專集;若觀大略,可求諸《宋元學案》中。

《傳習錄》王守仁語,徐愛、錢德洪等記

讀此可知王學梗概,欲知其詳,宜讀《王文成公全書》。因陽明以知行合一為教,要合觀學問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經過,具見集中各文,故陽明集之重要,過於朱陸諸集。

《明儒學案》黃宗義著

《宋元學案》黃宗義初稿,全祖望、王梓材兩次續成

此二書為宋元明三朝理學之總記錄,實為創作的學術史。《明儒學案》中姚江、江右、王門、泰州、東林、蕺山諸案最精善。《宋元學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橫渠、二程、東萊、龍川、水心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雍)、洓水(司馬光)諸案,失之太繁,反不見其真相。末附荊公(王安石)新學略最壞,因有門戶之見,故為排斥,欲知荊公學術,宜看《王臨川集》。

此二書卷帙雖繁,吾總望學者擇要瀏覽,因其為六百年間學術之總彙,影響於近代甚深,且彙諸家為一編,讀之不甚費力也。

清代學術史,可惜尚無此等佳著。唐鑒之《國朝案小識》,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學派為立腳點,褊狹固陋,萬不可讀。江藩之《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宋學淵源記》,亦學案體裁,較好。但江氏學識亦凡庸,殊不能敘出各家獨到之處。萬不得已,姑以備參考而已。啟超方有事於《清儒學案》,汗清尚無期也。

《日知錄》、《亭林文集》顧炎武著

顧亭林為清學開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於《日知錄》,宜一瀏覽。讀文集中各信劄,可見其立身治學大概。

《明夷待訪錄》黃宗義著

黃梨洲為清初大師之一,其最大貢獻在兩學案,此小冊可見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問錄》王夫之著

王船山為清初大師之一,非通觀全書,不能見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別為係統的整理,則學者不能讀,聊舉此書發凡,實不足以代表其學問之全部也。

《顏氏學記》戴望編

顏習齋為清初大師之一,戴氏所編《學記》,頗能傳其真。徐世昌之《顏李學》,亦可供參考,但其所集《習齋語要》、《恕穀(李塨)語要》將攻擊宋儒語多不錄,稍失其真。

顧黃王顏四先生之學術,為學者所必須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尋見,啟超行將為係統地整理記述,以餉學者。

《東原集》戴震著

《雕菰樓集》焦循著

戴東原、焦裏堂為清代經師中有精深之哲學思想者,讀其集可知其學,並知其治學方法。

啟超所擬著之《清儒學案》、《東原、裏堂學兩案》,正在屬稿中。

《文史通義》章學誠著

此書雖以文史標題,實多論學術流別,宜一讀,胡適著《章實齋年譜》可供參考。

《大同書》康有為著

南海先生獨創之思想在此書,曾刊於《不忍》雜誌中。

《國故論衡》章炳麟著

可見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詳當讀章氏叢書。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著

有偏宕處,亦有獨到處。

《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著

將讀先秦經部、子部書,宜先讀此兩書,可引起興味,並啟發自己之判斷力。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

欲略知清代學風,宜讀此書。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書類

《尚書》

內中唯二十八篇是真,書宜精讀,但其文佶屈聱牙,不能成誦亦無妨。餘篇屬晉人偽撰,一瀏覽便足(真偽篇目,看啟超所著《古書之真偽及其年代》,日內當出版)。

此書非看注釋不能解,注釋書以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注疏》為最好。

《逸周書》

此書真偽參半,宜一瀏覽。

注釋書有那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頗好。

《竹書紀年》

此書現通行者為元明人偽撰。其古本,清儒輯出者數家,王國維所輯最善。

《國語》、《春秋左氏傳》

此兩書或本為一書,由西漢人析出,宜合讀之。《左傳》宜選出若幹篇熟讀成誦,於學文甚有益。讀《左傳》宜參觀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學方法。

《戰國策》

宜選出若幹篇熟讀,於學文有益。

《周禮》

此書西漢末晚出,何時代人所選,尚難斷定。唯書中製度,當有一部分為周代之舊,其餘亦戰國秦漢間學者理想的產物,故總宜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