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印度的研究(2 / 2)

20世紀40年代以後,印度各地建立了一批民俗學研究組織,也出版書籍。一些大學也開設相關課程。學者們開始在各個地區從事民間文學的采集、整理和研究。例如,“布羅傑語文學團體”成立於1940年,在布羅傑語地區搜集了大量民間長詩、民歌、民間故事等;1944年,提格姆加爾民俗學會成立,主要搜集民間口頭文學作品;1946年,在比加普爾成立了拉賈斯坦文化研究所;1952年,在貝拿勒斯成立了印地部落民研究會;1957年,在加爾各答成立了印度民俗學研究會;1958年,在阿拉哈巴德成立了印度民間文化研究中心;等等。

印度獨立以後,學者們繼續發揚前人的精神,不斷將印度民間文學研究推向深入。這中間,有以下學者具有代表意義:奧裏薩的昆賈·比哈裏·達斯、比哈爾的加奈士·喬貝、馬拉提的杜爾加·巴格萬、孟加拉的阿舒托西·巴塔查裏亞、阿薩姆的維蘭奇·庫馬爾·巴魯阿、印地語的薩提炎德拉和克裏希那德瓦、中央邦的克裏希那南德·古普塔和西瓦薩哈耶·查圖維迪、拉賈斯坦邦的蘇裏亞卡蘭和那羅頓·達斯·斯瓦米、古吉拉特邦的那馬達·香卡爾·梅赫塔、喀拉拉邦的S。K。那亞爾、安得拉邦的馬利卡爾瓊·拉奧和拉馬拉朱、卡納塔克邦的B。R。班德雷、泰米爾納杜的斯瓦米那特·阿亞爾等等。

獨立後的前20年,印度大學裏在社會學係和文學係開設有關課程,講授有關知識,有的大學還設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隻是數量很小。在這方麵,孟加拉走在最前麵,加爾各答大學於1938年就有了博士課程,1948年有了印地語的民俗學博士。

到20世紀70年代,有的大學裏設立專門的民俗學係,如阿薩姆的高哈蒂大學、古吉拉特的索拉施特拉大學等。

印度獨立後,比較文學日益受到重視,1956年,加爾各答的賈達瓦普爾大學首先設立比較文學係,1961年,該係出版第一份比較文學雜誌。80年代以後,印度的比較文學研究發展很快,而且在走印度自己的路。其中一個很突出的特點是在比較文學係設立印度民間文學課程,把本國的民間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研究結合起來。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民俗學雜誌和一些刊登民俗學內容的雜誌。

總之,印度學者對印度民間文學的研究起步雖晚於西方學者,但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目前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說是學者如雲,著作如山,已經很難作詳細介紹了。我們這裏重點介紹的是老一輩的學者和他們的著作,因為他們是印度民間文學研究的開創者、奠基者和領路人,他們做了最艱苦的工作,他們的著作也為後人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以上介紹的印度民間文學研究狀況僅僅局限於對民間的口頭文學的采集、整理、翻譯和研究,並不包括對吠陀、史詩、往世書等的研究。盡管這些古老的文獻並沒有失去民間性特征,但它們都早就被編定並落實為文字了。所以,對它們的研究主要不是當前民俗學家的任務,而主要是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史家的任務。關於印度學者研究印度兩大史詩的大體情況和主要觀點,可參見季羨林、劉安武先生選編的《印度兩大史詩評論彙編》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