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郭根年譜(1 / 3)

一九一一年

出生於山西省定襄縣鎮安寨村,原名郭良才,後名郭根,筆名焦尾琴、木耳等。

一九一八年

在村小讀書。時父親郭增昌因家貧赴保定軍校投考入學,期間加入共產黨,並且是中共北方軍事工作小組的成員。

一九二二年

在縣第二高小(位於神山)讀書。同學有智良俊等。

一九二五年

父親郭增昌赴廣州參加北伐,行前囑縣第二高小教師胡仁奎(蔣村人)攜郭良才赴北京求學,此後郭良才相繼在北京大學平民小學、北京師大附中讀書,居住於北京三忠祠等處。經常來往的同鄉有王伯唐、郭潔民(覺民)、周隆高等。

一九二八年

升入附中高中(高一三班),教師有林礪儒、石評梅、徐銘鴻、董魯安(於力)等,同窗有劉導生、徐世榮、張騤祥、金兆驤、姚鑒、夏承楣、範繼增、秦宗周、陳士龍等。期間曾加入共青團,受北師大學生李續剛(一九四九年後為北京市人大秘書長)領導。但因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嚴重,不欲為黨派活動所縛,曾被邀請參加中共直隸區黨員代表大會,會中因惦記女友而離去。

一九二九年

參加文學小團體“縵雲社”,創辦《縵雲》半月刊,發表詩歌《秋風》、《驟然》、《酒杯》等。

一九三〇年

因團組織被破壞(中共“左傾”“飛行集會”等所導致),失去與組織的聯係。也因身份暴露,無法升入北師大。與邵飄萍長女邵乃賢戀愛。

在附中學習期間,還曾擔任“校友會”執行委員、幹事、編輯。主編《校友會會刊》,並編輯《反帝戰線》,又加入“齒輪文藝社”等。

一九三一年

附中畢業後,考入國立青島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係,師從梁實秋等。同學有臧克家(詩人)、高哲生(後在青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任職)等。

同年與邵乃賢結婚。翻譯有美國女作家凱瑟的《我的死敵》。

在青島參與發起組織“刁鬥文藝社”,在《刁鬥》文學刊物上發表有小說和翻譯作品,如《鬥爭》、《美國同路人的問題》等。

一九三五年

山東大學畢業後,赴歸綏(即呼和浩特)綏遠一中(一稱歸綏中學)擔任英文教師。時該校校長霍世休(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畢業生)是其在北平時的摯友。同仁有赫貴忱(後為山西太原工學院教授)、胡彥球(後為北京人民出版社編輯)。

同年,胡燕丘、郭根、龐學文等師生編輯出版有《三家村》,《沙駝》等文藝副刊。

一九三六年四月

霍世休、胡燕丘、郭根等聯合同道,創辦文藝半月刊《燕然》,這被時人認為是“綏遠文藝界的大事”。同時發起成立有文學團體的“燕然社”,社員多為中學生,由霍校長主持,刊物《燕然》半月刊主要內容傾向於翻譯和詩歌。

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後,發起成立“綏遠文藝界抗敵協會”,為常務理事之一。與友人章葉頻(一九三八年赴延安,後為內蒙古自治區文教局局長等)、王亞平(詩人)、袁勃(曾是漢口及重慶《新華日報》編輯,太行版副總編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北平解放報》總編輯。後為中共雲南省宣傳部副部長兼《雲南日報》社長、總編輯,雲南省委宣傳部部長)、溫流、郭靈墅(山西人,後為內蒙古文史館館長)等組成的“塞原文藝社”成員相互切磋,討論文學,章葉頻撰有《關於郭根先生談新詩的韻律》、《由詩歌的內容和形式談起——再駁郭根君》等。

發表《現代美國小說的成長與維拉·凱淑女士——〈我的死敵〉序》(《燕然》一卷一期)、《魯迅先生》(一卷十二期)等。其譯作《我的死敵》由京報館印出。

一九三七年

“七七事變”後,學校解散,遂攜妻南下,經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抵上海,參加“孤島”抗日文化活動。

一九三八年

出版報告文學《烽煙萬裏》(在報紙上連載達一月之久),因而受到許多報刊的約稿,遂在《華美晨報》、《華美晚報》、《華美周刊》、《新時代》等翻譯美國記者斯諾、貝特蘭的文章等,如《華北前線》等(長篇連載)。

加入“民族複興大同盟”(由反汪偽的小組織、山西人陳高傭組織的編譯所組成)的《新時代》半月刊編輯部(主編為楊聞斌)。同仁有孫雲峰、陳奕、葛誌民、盧益、鍾秀英等。主持該刊的《小論壇》(短評)欄目。後得知該刊物是國民黨“文工委”組織的,當時標榜“抗日第一”,因此編發了一些有關抗日和反汪的稿件,但不久刊物即被查封,其自稱是“愛國有心,報國無門”。

先後在報刊上發表《孤島青年的喉舌》、《西班牙見聞》、《納粹以外的德國人》、《奧大利亡國記》、《阪垣與平沼》、《沙遜一席說》、《貞節帶與保衛文化》、《和平》、《對華新認識》、《元旦誓筆》、《我還能說些什麼》、《關於排猶運動》、《英美在遠東關係》、《為正義而奮鬥的日本革命者》等,多為譯作。

除了為《密勒氏評論報》等報刊翻譯文章之外,還曾在家中的亭子間內秘密編印反汪小冊子,往淪陷區散發,其中有《蔣總裁言論集》、《汪兆銘怒打汪精衛》等。後又有《千夫集——各友邦眼中的汪精衛》(郭民編著,國民出版社,一九四〇年)、《燃犀集》(郭民)、《辨奸集》(郭仁,香港申萱出版社,一九四〇年)等結集。同年尚與國民黨上海救濟會建立關係。

一九三九年

《新時代》被查封後,又加入《現代中國》社,任編輯。社長為王艮仲(後為國務院參事、“民建”中央領導人)。《現代中國》係政治、經濟、文化綜合周刊,貌似超然,並突出報導盟國的消息等,但該刊半年後也被查封。

“孤島”時期,郭根除為《密勒氏評論報》、《大陸報》等翻譯文章,還為《前哨》、《文化列車》等供稿,並與主編蔡之華等相識。

郭根被汪偽政府通過法租界當局所通緝,遂告別病中的父親和妻子,化裝潛往江南遊擊區,活動於無錫、溧陽一帶。後又經國民黨江蘇省黨部江南辦事處安排,在江南行署擔任江南文化事業委員會《現代中國》的編輯。

是年冬,日軍和偽軍對江南一帶進行“掃蕩”,郭根隨部徒步南下轉移,因在大雨中連續奔走,至腿腳潰爛,後行抵江西“第三戰區”的上饒。

一九四〇年

在“第三戰區”政治部任職,該部秘書長周紹成任命其為中校組員,負責《前線日報》的編務,他以嶽母湯修慧“報門之婿”的教誨為由,拒不為官。時《前線日報》總主筆是宦鄉,同仁有周靈均等。此後,轉赴安徽廣德,又在江南遊擊區編輯《江南日報》(其主編黃某已犧牲,遂繼任其職,僅兩月有餘),《江南日報》主要接收中央社等的電訊,表麵是純粹的客觀報道,無外勤記者。

是年冬,因妻子病危(後遺下三個兒女而逝世),潛回上海看望,從此脫離國民黨。上述情由,一九四九年後的曆次政治運動中都成為主要的“曆史問題”,甚至因此被誣為“國民黨特務”、“國民黨黨徒”等,他自己也多次檢討自己“隻有民族立場,沒有階級立潮,痛心於自己背叛了“貧下中農”家庭和自己青年時的“共青團員”曆史。

一九四一年

潛往香港,由嶽母湯修慧(報人邵飄萍的遺孀)向徐鑄成介紹,正式加入《大公報》,任英文電訊譯員,後又參與編輯要聞。

與國民黨中宣部駐港特派員鄧友德、《大公報》經理金誠夫等相識。參加“國新社”。

負責招考《大公報》練習生、校對等,錄取有羅承勳(羅孚)、陳偉球、雷特、陳凡等。

是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與徐鑄成、徐盈、羅成勳易裝逃往廣西桂林。

一九四二年

在“文化城”桂林大展身手,桂林版《大公報》名聲大震。

一九四四年

日本進攻廣西,遂轉赴重慶,在《大公晚報》任編輯,後因政見不同,被《大公報》主事者(曹穀冰等)撤職。

一九四五年

抗戰後赴西安,被《益世報》老總馬任天夫婦聘任為總編輯。(前《益世報》經理楊芳青回憶說:“一九四二年我和馬在天結婚後,相偕離開重慶到陝西創辦《益世報》西安版,郭根曾任總編輯。”見劉時平《從海外來鴻想起北平〈益世報〉》)其時姚青苗任副刊編輯。與山西第二戰區駐西安辦事處主任杜彥興相識。

因社論經常 被胡宗南派來的教官所把持和操縱,遂另辟“自由論壇”等欄目與之抗衡,尤其是報紙的副刊,由雷特等編輯,內容十分豐富和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