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下)盡心章句下(1 / 2)

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

公孫醜問曰:“何謂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複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

“譯文”

孟子說:“梁惠王實在太不仁了啊!仁者把他所喜愛的推及於所不喜愛的,不仁者把他所不喜愛的推及於所喜愛的。”公孫醜聽子,問道:“這是指什麼講的?”

孟子說:“梁惠王為了擴張土地的緣故,不惜百姓的血肉之軀去作戰,吃了大敗仗,準備再戰,恐怕百姓不肯替他賣命,所以驅使他所喜愛的子弟去獻身,這就叫做把他所不喜愛的推及於他所喜愛的。”

第二章

“原文”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相對而言,那一方比這一方稍好一點,那還是有的。征討這個詞,意思是指上麵的天子討伐下麵違反王命的諸侯,等級相同的國家是不能互相征伐的。”

第三章

“原文”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③?”

“注釋”

①《武成》:《尚書》中的篇名。②策:古代在竹片上寫字,一塊竹片名為簡,編聯若幹竹簡名為策。大事記在策上,小事記在簡上。③杵(chǔ):舂米的木棒。

“譯文”

孟子說:“全部都相信《書》,就還不如沒有《書》的好。我對於《武成》這篇《書》文,隻不過采用它兩三片竹簡上的文字罷了。一個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沒有敵手的,以最講仁道的周武王去討伐最不仁道的商紂,義軍所到之處備受百姓歡迎,又怎麼會發生血流成河,連舂米的大木棒都給漂走的事呢?”

第四章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為陳①,我善為戰。’大罪也。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南麵而征北狄怨,東麵而征西荑怨,曰:‘奚為後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車②三百兩,虎賁三千人。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若崩厥角③稽首。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注釋”

①陳:同“陣”,列陣。②革車:指兵車。③厥角:頓首,叩頭。

“譯文”

孟子說:“有人講:‘我善於陳兵列陣,我善於指揮打仗。’這是大戰犯了。國君喜歡仁道,才能天下無敵。商湯大起義軍時,南向征討,北方狄族就埋怨;東向征討,西方夷人就埋怨,他們說:‘為什麼把我們擱在後麵解救呢?’周武王討伐殷紂時,兵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武王告諭殷商的百姓道:‘不要害怕!我是來安定你們的,不是與百姓作對的。’百姓聽了一齊如同山崩似地叩響頭。征是正的意思,暴君統治天下各國百姓就巴望武王來匡正自己的國家,哪裏又用得著作戰呢?”

第五章

“原文”

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

“譯文”

孟子說:“製作車輪、車箱的木匠能把規矩法度傳授給別人,卻不能使他人獲得高超熟練的技巧。”

第六章

“原文”

孟子曰:“舜之飯糗茹草也①,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注釋”

①飯糗茹草:飯、茹均作動詞,吃。糗(qiǔ):幹糧。②果:亦作“婐”,柔美貌。

“譯文”

孟子說:“舜當年啃幹糧、吞野菜的時候,好像準備一輩子這樣過下去;等到他當了天子、穿著珍貴的衣服,彈著琴,堯的兩個女兒侍候他,又好像本來他就擁有這些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