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置房產在普羅旺斯的建築等級之列,農舍僅排在小農場之前。農舍,或者說農舍的雛形,其空間是相當大的,由一排緊密相聯的農房組成,裏麵有低矮的長形房屋,帶有馬廄、有頂棚的羊圈、穀倉、儲藏室、鴿舍、養蠶所和地窖。一般坐北朝南,或是坐西朝東,以抵抗寒冷的西北風。北邊不設窗戶,而是種樹以調節氣溫。房屋北麵密密麻麻地種上幾排柏樹形成一道防風牆;南麵則種植法國梧桐以遮陽。
農舍的內牆是由磚瓦砌成。在還沒有中央供暖的那些冬日裏,這裏就像一個巨大的冰箱,待在裏麵肯定極其不舒服。所以,農舍裏麵設火爐也就不奇怪了,火爐四周留出的空間足以讓農夫和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驅寒取暖。
不論舒適與否,傳統的農舍透出十足的普羅旺斯特色,形成一道亮麗的景觀。它和四周的鄉村環境融為一體,仿佛從岩土裏自然生長出來一般。它和普羅旺斯的其它特色一樣,是一道誘人的風景。其名字就能讓人腦海裏浮現出一幅幅圖畫,在大自然懷抱裏生活是那麼質樸宜人。這也正是為什麼房地產商極盡誇張之能事大力推崇它的緣故。如今,買房的人隻要一聽到農舍風格的建築物,就能斷定這是一個有著斜屋頂的建築,而絲毫不會想到他們的羊群、馬兒、鴿子甚至是蠶。
一經出售,可是概不負責!(王芳譯)一顆鬆露一顆金在法國大多數地方,人們管這種美味的蘑菇叫做“truffle”。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美食家稱之為“菌類中的仙品”。而在普羅旺斯,大夥兒則都叫它“rabasses”。
在全世界的蘑菇中,鬆露或許是最大名鼎鼎的一個,圍繞著它有數不盡的神話和傳說。獵菇人和老饕們牽著尋菇犬和尋菇豬四處搜尋它的藏身之處;市場上流傳著一顆鬆露一顆金的說法;廚子們把它奉為食中至尊;凡是嚐過它的人,沒有不食指大動吃上癮的。世人眼中的鬆露已不再是種蘑菇,而是能傾倒眾生的神物。
這其中自有一番非同尋常的道理。
首先,鬆露天生有種讓人著魔的氣味。那是一種濃鬱、強勁、甚至近乎腐臭的獨特氣味,一聞即知,卻又叫人(也包括我)過鼻難忘,身不由己愛上它。這樣的氣味怎一個強字了得?簡直稱得上無孔不入、無縫不鑽,除了密封的鐵皮罐或玻璃罐,沒什麼能擋住它的入侵——即使是完整的雞蛋。把一顆鬆露直接放進冰箱,不出一會兒冰箱裏所有的東西就會沾上它的氣味,不光是雞蛋,培根、黃油、酸乳、奶酪乃至冰激淩都會帶上一股淡而分明的鬆露香味。
再者,物以稀為貴,鬆露亦是如此。它不像葡萄、玉米或甜瓜那樣可以人工栽培,隻能在野外自然生長,而且產量很不穩定。多年前法國政府看到鬆露市場的巨大利潤而眼饞心癢,決定由農業部牽頭人工培育鬆露。在充分調研了鬆露生長最適宜的環境後,人們精心挑選出合適的橡樹,把它們移栽到專門開辟的園地裏。
為了防止偷挖盜采,園地四周還豎起了措辭嚴厲的警告牌。(不過老百姓才不吃政府這一套呢,他們對此視而不見,獵手們更樂得拿這些牌子當練習靶子,直射得它們千瘡百孔,完全看不出上麵寫了些什麼。)實驗的結果令政府官員們大失所望,一場轟轟烈烈的人工培育計劃也就此偃旗息鼓。實際上,隻要他們打一開始就找個普羅旺斯當地的農民問一下,就會知道鬆露隻在它們選擇的時間和地點生長——大自然最清楚其中奧秘。
鬆露產量和供應的不確定性可由每年市場上的價格得以印證。這一行買賣素以高度機密而著稱,交易手段有時顯得高深莫測,而且找不到具體成交量和成交額的紀錄。世人所知的,全仰仗那些有名望的行內人士公布的數據,即便如此,也隻能大概看出今年的鬆露收成是好還是壞。2000年到2001年間,每公斤鬆露的價格是540歐元;而到了2003年至2004年間,則漲到了720歐元。過去六年中每公斤鬆露的平均價格都在600歐元上下。而這還隻是未經清洗的原菇價格,每一公斤中都混雜著10%到15%的泥土。並且,這也僅是批發價格,隻有直接從源頭供貨商手中才拿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