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冬季比較容易發的病,很多患者都感到冬天病情加重,而且由於天氣的原因患者不注意清潔個人衛生再加上一些患者的不重視或者對此專業知識的缺乏,導致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認為與高血壓、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糖尿病、內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齡大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的常見致病因素是:腎氣虧損、寒邪內侵、飲食不節及情誌失調。
1、腎氣虧損隨著年齡的增長,髒氣功能漸退,或未老而腎虧,命門火衰,不能溫煦各髒腑,導致陽衰氣滯,血行不暢,發生氣虛血瘀;或腎陰虧乏,不能滋養髒腑之陰,也可導致陰虛血瘀。
2、寒邪內侵由於胸陽不足,陰寒之邪乘虛侵襲,寒凝氣滯,痹阻胸陽,心髒不通發為胸痹。如《諸病源侯論》說:“寒氣客於五髒六腑,因虛而發,上衝胸間,則為胸痹。”
3、飲食不節素嗜肥甘厚味或長期飲酒,脾胃受損,運化失常,痰濁內生,阻渴胸陽,氣機示暢,發為胸痹。
4、情誌失調長期缺乏運動。精神抑製,情誌失去平衡,或過度緊張不安,思虛過度,致血行不暢,氣滯血瘀,心脈瘀阻發為胸痹。
冠心病的心理社會病因
冠心病的心理社會病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麵,有行為類型、個性特征、社會環境和不良行為。綜合來說是多方麵互相作用的結果。
冠心病的心理社會病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行為類型
Friedman·M等把人的行為習慣分為A、B兩型。A型行為的核心特征是時間緊迫感和競爭敵對傾向;心地坦蕩和從容不邊者為B型行為。大樣本研究發現,A型行為的中年健康男性雇員在整個8年半的觀察期間其冠心病包括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的發生率為B型行為的2倍。國際心、肺、血液研究協會認為,A型行為對冠心病發生的作用超過年齡、血壓、血脂和吸煙等危險因素,屬於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2、個性特征
用心理問卷初步證明,冠心病病人在社會上更具有獨立性和對別人的懷疑性以及有更大的內部緊張性。
3、社會環境
心肌梗死前6個月內病人的生活事業明顯增多;冠心病發病率在發達國家高於發展中國家,城市居民高於農村,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這些證據均證明冠心病的發生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
4、不良行為
公認的冠心病行為危險因素包括吸煙、缺乏運動、多食與肥胖等。這些行為往往是對特定的社會環境或心理壓力的不良適應,故要從心理社會的角度給予認識。
過度補鈣容易引發冠心病
有數據顯示:老年人,尤其是絕經後女性,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會直線上升,因此不少醫生建議其服用鈣補充劑,增強骨質。但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研究發現,女性過量補鈣,會增加其發生冠心病和中風的幾率。
該研究對兩項調查進行了薈萃分析。其中之一是涉及16718名美國婦女的健康調查,另一項是涉及2.9萬名英國老人的綜合調查。在調查開始時,受訪婦女都沒有服用鈣補充劑。而到結束時,同時補充鈣片和維生素D的婦女,其冠心病和中風幾率分別增加了25%和15%。
國外的研究數據對於國人是否同樣適用?補鈣是否真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由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專家介紹,其實到目前為止,究竟什麼人必須補鈣、何時開始補、要補多久,尚沒有明確說法。但國內外的一些研究確實發現,長期大量補鈣,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這可能和鈣磷沉著在血管壁上有關。
鈣是這樣被人體吸收的:鈣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液,形成血鈣,即血液中鈣的含量,再經骨代謝,血鈣進行鈣鹽沉積,形成骨骼。但不是說鈣補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因為血鈣濃度必須保持在一定水平,過多或過少都不行。國內有研究發現,大量補鈣後,血鈣濃度驟變,可能對血管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加速動脈中沉積物的形成,使血管硬化,從而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病。
因此,安全有效的補鈣方式,應是在日常飲食中增加鈣攝入,如每天喝牛奶,多吃奶製品、蝦皮、黃豆及其製品等含鈣豐富的食物。其次,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或不喝咖啡、可樂,戒煙。最後,每天堅持曬太陽、參加戶外運動,也有利於鈣的吸收和利用。何奔還指出,凡事都有個度。老百姓若自己吃不準如何正確補鈣,就該請教醫生。同時,醫學界要進一步研究補鈣對心髒健康的影響,重新製定推薦的補鈣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