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後記(1 / 1)

生活中有許多值得回憶且回味的事,記錄下來,日子久了,便成許多。

興趣使然,也便留意這地上的一朵花,一葉草,天上飄動的雲彩,絲絲落下的雨滴,鳥鳴蟲啾,是我眼耳中的一種風景,一種旋律。喜歡,便生熱愛,縱然瑣事多多,也未曾放棄這份喜好。工作的關係,不能讓我長時間端坐在電腦跟前,便一張紙,一支筆,隨時隨地,這些文字也便是這樣的情形下形成的,當夜深人靜時是我潑墨揮灑的最佳時辰,雜亂斷續的思緒在這時可以得以梳理或延續。習慣了紙筆,也便忽略了電腦的使用,以至於今日簡單的電腦打字都很困難,文稿也便煩了大豐港傳媒中心的兩位女士,辛苦了她們。

出這本散文集,我一直猶豫不定,我的筆力膚淺,自賞且罷,成冊呈現於他人真怕被言笑了,但文聯領導與友人一再鼓勵,本人也便打消了顧慮。出差去北京的機會,拜訪文學前輩崔道怡先生,鬥膽將文稿呈於他請他賜教並為之作序,崔老欣然應允。事後,我很懊悔,崔老是文學大家,京城的四大名編之一,是名家汪曾祺、李國文等老先生的文學擺渡人,我一無名寫作愛好者真不知天高地厚地將自己的習稿呈於他,獻醜了不算,真的有些不知趣了,再說當時正是北京最冷時節,崔老時下正犯著哮喘呢。回來後,我很是不安,後悔自己不該如此唐突與冒失,正在我處於無限自責中時,崔老卻發來了郵件,他在不長的時日內看完了我約十萬字的書稿,並認真地為之作了序。

我真的無話可說了,幾個時日才緩過神來,才想起致電謝他,而電話那頭,他卻謙遜地回應:“你滿意我就放心了。”

我將集子取名《笛鳴悠悠》,為意象,亦為現實。悠揚的汽笛聲是我兒時便渴望與追逐的聲響,成年後雖未能走遠,卻也在不大的地域內轉換過不少單位,而今工作於斯的大豐港著實給了我心靈與靈魂的莫大觸及,荒灘上建造一座深水良港,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與無私豁達的心胸是難以成就的,這一體會的深刻,愈發加深我對這海天上空笛鳴夢想成真來之不易的珍惜與敬畏,從而引發我想歌想書的衝動,也便有《百裏槐花香》歌曲以及此集書稿的形成。欣慰的是,歌曲蒙兩位大家的鼎力相助,作成後,反響不錯,也便有出集奉上的信心與勇氣。於是,這《笛鳴悠悠》,有文字,有旋律,有實景,亦有意象,不管怎樣,它的一切都來自於心靈,來自於心靈深處自然流淌的點點滴滴。

謝了,謝謝一路予我關懷與幫助的人們。

2010年6月於大豐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