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重新換了一個班主任老師,這個人就是藍依和的表哥劉德明,部隊的軍校畢業,大學本科。前麵說過劉德明這個人的,幾年前見過,個子現在長了一點,眼睛還是沒變,總是眯縫著。
我曾經偷偷地問過藍依和,說,我記得你曾經想著讓你的這個表哥和我們的孫老師那個,哪個?我說就是那個,那個是哪個?我說那個就是那個,你還得了健忘症不是。
藍依和就笑,說我告訴你吧,我表哥已經結婚半年多了,現在開始對祖國沒出生的花骨朵進行係統的胎教了。你可別再打我表哥的主意了。
喝,他到是倒打一耙,誰打你表哥的主意了。
不過,我們對表哥劉德明真的是非常地尊重,因為他是我們的班主任嗎。我們處得非常好。
當上了校長的孫愛妮都快半個月了也沒有發表一次就職演說,她還是忙著和老師們談話,安排好各項工作。眼看著學校就快放暑假了,我們的班主任劉德明通知我們全班同學到市裏的劇場去,全校的師生要組織聽一個講座,學校裏的階梯教室隻能裝二百人,這種大型活動隻好借劇場了。據說講座的題目是關於小學生成長方麵的。
主講人正是新校長孫愛妮。
孫校長坐在講台上,一如給我們上課時的那種自然大方的表情。她說,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這是一個發生在外國的真實的故事,我相信我們的同學有能力從這個故事裏悟出一些道理來。
巴拉昂是一位年輕的媒體大亨,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迅速躋身於法國50位首富之列,1998年他因癌症去世。臨終前,他留下遺囑,要把100萬法郎作為專項資金,獎給揭開貧窮之謎的人。
法國的一家報紙刊登了巴拉昂的遺囑。他的遺囑上說,我曾經是一個窮人,去世時卻是一個富人。在去世前,我不想把我的秘訣帶走,現在秘訣就鎖在法蘭西中央銀行我的私人保險箱內,保險箱的3把鑰匙在我的律師和兩位代理人手裏。誰若能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而猜中我的秘訣,他將能得到我的祝賀,當然,那時,我已無法為他的睿智而歡呼,但是他可以從那隻保險箱裏很榮幸地拿走100萬法郎,那就是我給予他的掌聲。
遺囑刊出之後,報社收到了大量的信件,也收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
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有人答最缺少的是機會,有人說最缺少的是技能。也有人說缺少的是幫助和關愛,還有人說最缺少的是美貎,總之,答案千奇百怪。
後來,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那隻保險箱被打開了,在將近5萬封來信的答案中,有一位十六歲的中學生猜對了巴拉昂的秘訣。
孫校長講的這裏的時候,喝了一口擺在桌上的茶水,台下的小學生們開始交口接耳,這個十六歲的中學生猜出的是什麼答案呢?呂曉可和何水仙也在小聲地討論著,坐在我身旁的藍依和對我輕輕說,100萬法郎,知道換算多少人民幣嗎?我說不知道。他說法國現在都統一用歐元了,我算了一下,人民幣和歐元的比值在1:10左右呀,這些錢能換人民幣1000萬。要是咱們倆有這些錢,你想幹點什麼呀?
我還沒想著拿這1000萬元能幹點什麼的時候,孫校長又接著講了。
這個十六歲的中學生,比你們大幾歲,可以是你們在座同學們的同齡人,他和巴拉昂都認為:
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
孫校長的語調變得鏗鏘有力,她說,我想我們在座的小學生朋友此刻會正確地理解“野心”這個詞的。改變一個人的貧窮狀態需要野心,一個小學或中學生要想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最缺少的是什麼呀,我認為,也是這個詞——野心!野心不是險惡之心,野心是人類挑戰自身惰性時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麵向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時敢於問一句“誰說我不行”的勇氣。
孫校長再一次說,朋友們,你們記住:野心是永恒的生命動力,是所有奇跡燃燒的火種!
潮水般的掌聲在整個劇場裏回蕩著。
讓小學生們有野心,一個小學的校長對學生們說出這樣的話,肯定會引起一場爭論的。但我們喜歡孫老師的這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標新立異的創新理念。
第四章 手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