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一、
聯產承包後的變化
之後的兩年,中國的農村裏慢慢發生了很多變化,中國農民的精神麵貌也在一點點改變。
這時候,遠在安徽的一群農民兄弟的一個會議,讓中國農民們的生活徹底有了轉機。他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的群體,也給中國農民的幸福生活帶來了第一縷曙光。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西頭嚴立華家低矮殘破的茅屋裏,擠滿了18位農民。
關係著全村命運的一次秘密會議,此刻正在這裏召開。
這次會議的直接成果,是誕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幹保證書。其中最主要的內容有三條:一是分田到戶;二是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要糧;三是如果幹部坐牢,社員保證把他們的小孩養活到18歲。在會上,隊長嚴俊昌特別強調,“我們分田到戶,瞞上不瞞下,不準向任何人透露。”
在1978年,這個舉動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是一個勇敢的、甚至是偉大的壯舉。
1979年10月,小崗村打穀場上一片金黃。經計量,當年糧食總產量66噸,相當於全隊1966年到1970年期間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
從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來,在關於農村的文字中,“包產到戶”是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彙,也常被質疑和批判。即使在小崗村獲得豐收的1979年,批評“包產到戶”的聲音也是不絕於耳。
1980年5月31日,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一次重要談話中公開肯定了小崗村“大包幹”的做法。當時國務院主管農業的副總理萬裏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對這一舉動表示的支持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農村改革勢在必行。
1982年1月1日,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幹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製。
此後,中國不斷穩固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使廣大農村地區迅速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因此,中國也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跡……
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春風吹到中原腹地,所有的社員都沸騰了。這是一次徹底改變中國農民命運的契機。一張張布滿皺紋的臉,像菊花一樣綻放;所有破棉襖、破棉褲包裹著的軀體裏,都孕育著要大幹一場的躁動。
那一年,生產隊裏大方的田地被分成了若幹小塊,每小塊之間扶起了田壟,劃到了農戶名下。“自留地”這個名詞正式終結。所有分到各家的田地都是農戶自己承包的,想種啥就種啥,想什麼時候出工就什麼時候出工,生產隊的“大鍋飯”成為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