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河蟹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1 / 3)

1.如何正確評價我國河蟹產業的現狀?

答:我國的河蟹於20世紀90年代初形成產業規模,之後以年均約30000噸的增幅迅猛發展,2006年達到了450000噸,已經成為我國享譽世界、獨具特色的水產新興產業。它經曆了由沿海到內地、由天然撈苗到人工生態育苗、由粗養到圍網精養這三個極具標誌性的發展階段。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我國的河蟹產業無論是產業規模,還是基礎理論研究以及養殖實用技術推廣,在世界上都是一枝獨秀。

但是,我們在蟹業發展的同時卻麵臨著三大尷尬:一是優質大閘蟹產量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20世紀90年代進入國內4大河蟹批發市場的成蟹,雌雄平均規格在200克左右的比比皆是,而現在能達到175克就可以獨領風騷了。二是正宗長江大閘蟹品性退化。過去那種“青背白底黃毛金爪”滿身光澤的大閘蟹已十分罕見,而體黑肢短爪烏個小的變種河蟹卻充斥於市。三是養蟹單位麵積、效益一年不如一年。20世紀90年代湖泊散養河蟹投入與產出比一般在1∶5以上,而如今能達到1∶3就相當不錯了。究其原因,我認為既不是技術上出現了難以突破的瓶頸,也不是受製於市場價格因素的衝擊,而是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宏觀決策跟不上河蟹產業迅猛發展的步伐,出現了嚴重的滯後和一些不應該有的偏差。管理也是一門科學,但願我的一家之言,對讀者能有所啟發。

2.發展湖泊養蟹首先應該注意什麼?

答:首先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不是所有湖泊水域都能養殖河蟹的。行政決策部門要聽取水產專家的意見,對轄區內的湖泊水域進行科學分類,哪些是適宜養殖的?哪些是經過改造和培植資源後可以養殖的?哪些是根本不能養殖的?哪些適合粗養?哪些可以進行精養或半精養?各地湖泊水域情況不同,切忌一哄而上盲目發展。以湖南省華容縣為例,33公頃以上的湖泊有20多個,可真正適宜於養蟹的還不到一半。20世紀90年代養蟹的7個湖泊個個能夠賺到大錢,而現在所有的湖泊都在養蟹,能賺錢的隻剩下兩三個,其餘的湖泊則基本上處於虧損狀態,養蟹效益早已今非昔比、大不如前,這就是一哄而上盲目發展造成的惡果。

3.湖泊養蟹的前景如何?

答:如前所述,我國真正的優質商品蟹隻能產於天然湖泊,而不可能產於稻田、池塘等小水麵和高密度精養,這是已經被各地養蟹實踐所證實了的科學結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湖泊養蟹的前景十分廣闊,怎麼評估也不會過分。但湖泊養蟹所麵臨的3大現實又不容樂觀:

(1)養殖麵積趨於飽和。長江流域從東往西數,東太湖圍欄養蟹早已到了見縫插針的地步,由於在國計民生中水遠比蟹重要,2007年無錫藍藻一鬧影響太大了,證明太湖超負荷養殖明顯有悖於以人為本的國策,所以政府勢必會對太湖圍欄養蟹采取限製措施,以還福於民。塥湖、長蕩湖養蟹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達到了飽和,再擴大規模已無潛力可挖。鄱陽湖區因水位落差大,好多外地投資者都乘興而來,铩羽而歸;有名的赤湖資源再好,因與鄱陽湖和長江通連,養蟹效益有限。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省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湖湖有蟹,20000公頃的洪湖早已為遼蟹盤踞,習慣成自然,一時半會你還“趕”它們不走。湖南的情況同湖北一樣,湖泊資源退化,河蟹越養越小,遼河蟹與長江蟹為爭奪地盤一直在捉對廝殺。

(2)汙染日趨嚴重。太湖無須再說,安徽的巢湖、江蘇的洪澤湖都分別在20世紀80年代和21世紀初期養蟹紅火過一陣,它們就像孿生兄弟一樣,也都在工業汙染的折磨下風光不再。而湖泊投肥養魚技術的普及,使兩湖及內陸地區的湖泊迅速富營養化,湖湖都是臭水,其結果是鰱鱅魚大豐收河蟹大減產。

(3)養殖技術嚴重滯後。新加入養蟹隊伍的不說,就是多年養蟹的“老兵”,如何辨種、投苗、管理和捕撈,都還相當盲目,有的還常鬧笑話。試問身處知識經濟時代,不懂技術如何養蟹?盡管我國河蟹總量年年遞增,優質蟹產量卻呈萎縮趨勢,根源也就在以上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