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出身貧寒艱苦創業——白手起家的突破1(1 / 3)

“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不負眾望,江南藥王”,這些婦孺皆知的廣告語反映了杭州胡慶餘堂國藥聲名之隆,或許諸君有所不知,他隻不過是創辦人胡雪岩(1823—1885年,名光墉)當年宏大事業中極小的一部分。

作為19世紀70—80年代中國商界名人,甚有“中國工業之父”美譽,胡雪岩有著充滿傳奇色彩的命運:太平天國興起,他適逢亂世風雲,通過夤緣權貴顯要,納粟助賑,為朝廷效犬馬之勞;資助王有齡,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賭而賭之,結果王有齡成為他實現夢想的階梯;洋務運動展開,他延洋匠、引設備,睜眼看世界,頗有功績;左宗棠出關西征,平定新疆叛亂,他籌洋款、供糧械、克濟軍需,功匠前敵。結果是朝中有人好做事,左宗棠使他的事業如日中天。胡雪岩倚靠官方這棵大樹,開設錢莊、當鋪,廣攬財富。周旋於政府勢力、漕幫首領、外商買辦之間,可謂八麵玲瓏,手腕奇高,其慧眼識人,用人之術,商戰韜略,可謂空前絕後,博大精深。他以突破自身的非凡造詣營造了一生不朽的勳業,從一介貧民一躍成為富可敵國、顯赫一時的“紅項商人”。此後他斡旋於紅頂子、洋買辦、生意經之間,構築了以錢莊、當鋪為依托的金融網。以博愛為宗旨開設了國藥號“慶餘堂”,廣施丹藥接濟世人,乃至軍旅,得獲“仁義商神”美譽。最後,他外受洋商聯合排擠、內遭權貴投井下石,終至落拓。為了胡氏子孫能東山再起,在商海立於不敗之地,胡雪岩涉洋過海,隱居日本,回首他一生的事業成敗,寫下了《胡氏商典》,被日本學者水穀先生無意中得到,視為奇書,方才得以傳世。水穀先生取胡氏之長,汲取精華,結合現代推銷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進行了極富操作性的整理,使其極具現實價值,作為實用推銷教材和培訓學校的專用教材,風靡整個日本。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曆史角度看,胡雪岩終究不失為近代有代表性的一個商人。在國外,特別是在日本,他的聲譽流傳甚廣,在二戰後,數十年間,不僅迅速地醫治了因戰爭而留下的創傷,而且在經濟上還獲得超人意料的騰飛,一躍而成為國際舞台上經濟和文化的強國,其中的原因與經驗,的確很值得我們回味思考。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是“以人為中心”、“和諧高於一切”的《胡氏商典》精華被成功地融入日本商業社會,在國內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商業偶像。

誠然,胡雪岩身上存在著舊式商人常有的巴結權貴、驕矜浮躁、奢靡享樂等致命弱點,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將他打入冷宮。相反,鑒其興衰沉浮,察其長短優劣,正可使當代商家引以為戒。

有感於此,筆者才積已揭文獻,撥小說語言,采眾家所長,闡述胡雪岩縱橫商海韜略。在商潮洶湧的當今社會,本書提供給人們的不隻是茶餘飯後的消遣,更是一種實用的方略和工具。

編者

2000年9月於燕園

●胡雪岩自幼家境貧困,讀不起私塾,竟能刻苦自學,粗通文墨。後進城為徒,因其誠懇執著,勤快活絡,膽略超群,追賬有功,獲得老板的賞識,步步升遷。國難當頭,店鋪興隆。

1.先掃小屋,後掃天下

胡雪岩(1823—1885),字光墉,原籍安徽績溪,寄籍浙江杭州;童年時代,因家中貧窮,無力支付他去讀私塾,他便在家中自學起來,時間長了,慢慢地粗通文墨。

30年代《上海半月》雜誌曾刊登胡雪岩曾孫胡亞光所寫的記述其曾祖父生平的《安定遺聞》,內中講到胡鹿泉曾召集家人說:“欲興吾家,其惟順兒乎。吾私蓄二千五百餘金,今悉以賜順兒,使順兒將來有十而百、百而千倍之利益,則吾亦瞑目矣”。從中可見,胡鹿泉頗有點商業頭腦,對長子胡雪岩寄予發財致富、光大門楣的願望,這一方麵固然與胡鹿泉有識人眼光有關,另一方麵也從側麵反映出幼時的胡雪岩已表現種種聰穎過人的素質。

胡鹿泉去世時,胡雪岩年紀尚小,家中雖有一點私蓄,但養生送死,坐吃山空。困於經濟條件,為了養家糊口,作為長子的胡雪岩經親戚推薦,進當地一家小錢莊當學徒。錢莊也稱錢鋪、錢店,是中國封建社會金融業的主要組成部分。鴉片戰爭以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全國各地就有了錢莊。鴉片戰爭以後,隨著開埠通商,錢莊擴大了經營活動,通過調撥資金,起著促進商品流通的作用。錢莊內部分工大體有內場、外場、信房、庫房,等級森嚴,職員視上一級職司有無出缺而定升遷。胡雪岩進錢莊學生意,從掃地、倒尿壺等雜役幹起,由於他誠懇、勤快、活絡,所以三年師滿,就立櫃台,成了這家錢莊正式的夥計(營業員),後來,又獲得東家和“大夥”(相當於經理)的器重,分管“外場”。“外場”俗稱“跑街”,主要從事聯絡客戶、放款和兜攬存款的業務。

在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隻有讀書人才有機會蟾宮折桂、升官發財,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萬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然而,胡雪岩的家世和店倌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不能沿科舉正途去躋身仕林,倒使他在仰人鼻息的生活體驗中看透世態炎涼,這對他日後的生活和脾性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胡雪岩雖不擅文墨,卻洞悉世故,練達人情。

因為胡雪岩日後飛黃騰達的緣故,人們在追溯他的店倌生涯時,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汪康年《莊諧選錄》卷十二就記載著這麼一個傳說:一天晚上,身為錢莊夥計的胡雪岩睡在櫃台上,半夜時分,忽聽人聲,急忙叫醒眾人起來,果然抓住一個小偷。

這人叩頭言道:我窮困潦倒,難以過活,才越牆進店行竊。不料剛進門,就見一金麵神臥於桌上,因此驚駭欲絕。眾店夥聞言,私下都認為胡是奇人。

說胡雪岩天生是個財神,未免過於牽強附會。但胡雪岩在做錢莊店夥時,通過改變他人命運而使自己的前途發生重大轉折,倒是實情。

胡雪岩在錢莊當差之際,正當清廷遭受太平天國起義衝擊之時,軍費開支劇增,而財政入不敷出,為籌錢糧,政府開捐,公開賣官鬻爵。那時,杭州城裏,捐州、候補人員也多得很。他們花了錢、納了粟,就巴望發放出去當個知縣、知府或道台,以便利用職權、搜刮民脂民膏,撈回買官本錢後發筆橫財。但這些人當中,有的在候補期間已身無分文,有的雖然謀到了差使,上任之前卻也少不了上、下打點,所以,他們往往要到錢莊先借上一筆,作為官場“投資”。胡雪岩作為錢莊跑街,主要就是跑這些人的放貸生意。

陳代卿(字雲笙,四川人,同治、光緒年間曾在山東做官)《慎節齋文存》記載了胡雪岩接濟王有齡的事。

王有齡(?—1861),字雪軒,福建侯官人,幼年時跟隨父親來到浙江。後來,他父親死於任上,眷屬滯留浙江,難歸故裏。王有齡雖在道光中葉就捐了浙江鹽運使,但沒錢進京。據陳代卿記載:有一天,錢莊跑街胡雪岩碰到王有齡,他見王生相不凡,卻窮困潦倒,便說道:看你不是平庸之輩,為啥落魄到這般地步?王有齡把自己的處境告訴了胡雪岩,胡問他需多少錢,王說需500兩銀子。胡約王第二天到茶肆,邊品茗邊閑談,胡雪岩自稱剛好為東家收了一筆500兩銀子的款子,叫王有齡拿去快快赴京圖個官職。王有齡不肯接收,說:“此非君金,而為我用去,主者其能置君耶?吾不能以此相累。”胡雪岩年紀雖輕,卻沉穩得很,他對王有齡分析:自己隻有一條命,東家索去,反而收不回500兩銀子,所以犯不著這樣做。他叫王有齡隻管放心地把這些銀子拿去,隻是希望王有齡得誌後快快回返,不要忘了他。王有齡攜了銀子北上,在天津遇到故交何桂清侍郎(字叢山,1816—1862年)。

這何桂清是雲南昆明人,當年王有齡的父親任浙江觀察使時,何桂清的父親是官署的看門人,幼時的何桂清聰明伶俐,王有齡的父親非常喜歡他,叫他人塾與王有齡共讀。何桂清長大後,嫻熟文章,道光年間進±及第,曆任編修、內閣學士、兵部侍郎、江蘇學政、禮部與吏部侍郎等職。1854年(鹹豐四年),任浙江巡撫,1857年(鹹豐七年)升任兩江總督。1860年5月初(鹹豐十年潤三月上旬),對付太平天國的清軍江南大營全線崩潰,何桂清逃出常州,臨行還擊斃跪留紳民10多人。6月,何被革職拿回。1862年(同治元年)底,被清政府處死。

不過,那是後話。此時,邂逅王有齡的何桂清為赴南省查辦事件的星使(皇帝的使者),神氣著呢。他勸王有齡不必進京,寫信介紹王去拜謁與他有私誼的浙江巡撫某公。

王有齡持了信函去見浙江巡撫,果得器重,被委任糧台總辦。王得了官,立刻去告訴他的患難知交胡雪岩,把從前所借500兩銀子加上利息還給他,並感謝再三,還叫胡雪岩辭去原來的東家,支持他自開錢莊,號為“阜康”。後來,王有齡因糧台積功保舉,1855年(鹹豐五年)授杭州知府,後升道員,1860年(鹹豐十年)升浙江巡撫。隨著王有齡的官越做越大,胡雪岩也水漲船高,接管糧台,除開錢莊外,還開起好多的店鋪,成為杭城一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