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雞是人類勞動的產物,養雞業是人類生產活動的一個-方麵。在這一方麵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提高就產生了養雞科學,養雞事業和其他有關生物科學的發展,推動了養雞科學的發展;養雞科學的發展,反過來又指導和促進養雞業的發展。二者的關係是緊密的、辯證的。
為了滿足人民對蛋、肉、奶等畜產品的需要,近幾年我國畜牧業發展較快,其中尤以養雞生產發展較為迅速,以下就養雞業的特點;國內外養雞業的概況;近幾年我國養雞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今後的發展趨向進行探討。
(一)養雞業的特點
對生長迅速,性成熟期早,繁殖力強,命料利用率高,能在短期內生產大量營養豐富的蛋肉產品,為蛋白質食品的理想來源。一隻肉用仔雞出殼重40克,49日齡屠岸時可達2.2公斤,為初生重的60倍;每增長一公斤體重需消耗兩公斤飼料。一隻肉用種母雞,根據其繁殖力,一年可為市場提供200公斤的肉用仔雞。一隻蛋用雞體重1.5公斤,年產蛋280個,蛋重58克,全年蛋重為母雞體重的1倍以上;每產一公斤蛋,隻需消耗飼料2.7公斤。一隻母雞一年可繁殖100多隻小雞,當年即可再繁殖,這些性能都是其他家畜所不能比擬的。
雞肉與蛋營養豐富完全,為人類優良食品。蛋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而且蛋白質容易消化,含有維持生命和促進生長發育的各種必需的氨基酸。蛋的礦物質富於鐵、磷和多種微量元素,含有維生素A,D,E,K和包括B12的所有B族維生素。蛋的維生素D為僅次於魚肝油的重要天然來源。
一個重58克的雞蛋,除去蛋殼,可食部分以52.2克為基數計算,其各種營養素。
雞肉中含有21-24.9%的蛋白質,含脂肪少,適口性好。雞蛋、雞肉的生物學價值較高。
養雞業屬於農業的一部分,它需要農業提供糧食、農副產品作為飼料,農業又可利用雞糞作為肥料。雞糞所含氮鉀優於其他畜糞。一隻雞年產鮮糞約50-60公斤,發展養雞業對供應農業上所需優質肥料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另外,雞糞可作為反芻動物牛、羊的飼料,牛、羊對雞糞中的真蛋白和非蛋白氮都可利用,豬隻能利用其中的真蛋白,雞糞也可利用淡水養魚。
(二)養雞業的概況
1.我國古代養雞業與成就
我國是世界上家畜、家禽馴化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國各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家畜、家禽的遺跡。在浙江河姆渡,西安半坡村,山東大汶口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及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中,發現不少豬、雞等畜禽的遺骸,經考證和測定,證實我國養豬養雞至少有六七千年的曆史。此外,還在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雞。過去認為雞起源於印度、印度支那、馬來群島等南亞地區。我國上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雞的遺跡、遺骸、陶雞等,均足以證明我國也是雞的起源地之一。而且在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的叢林中,至今還棲息著家雞的祖先-紅色原雞。從對我國古代象形文字研究中得知,在殷商有史時代公元前(1711年-公元前1066年)雞不僅已被普遍飼養,並且已被用於祭祀。郭沫若先生在其《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中說:彝字在古代金文及卜辭均作二手奉雞的形式。雞在六畜中應是最先為人所專用。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莊子一書講到相雞的故事,那時養雞食肉已很普遍。孟子有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說。西漢時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祝雞翁養雞至千餘頭、皆有名字、欲取呼之名,則種別而至。東漢末年(公元200多年)華陀發明了閹雞術。這都說明了在古代我國的養雞的規模和技術都很進步了。
我國家禽業由於曆史悠久,飼養普遍,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選育出不少優良地方品種和積累了豐富的飼養管理經驗,對世界家禽業貢獻很大。
第一是在品種方麵:我國地方良種多種多樣,1984年在編寫《中國家禽品種誌》時,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報的品種調查研究報告與以往發表的品種調查研究報告和有關文獻,其中雞有76個,包括地方品種72個,引入品種3個,培育品種1個。世界上著名的在國際上承認為標準品種列入英、美、日等國標準品種的有九斤雞、狼山雞。國外品種育成過程中,如洛克雞引入黑色九斤雞血液,奧品頓引入黑色狼山雞血液,洛島紅雞也引入了我國鷓鴣色九斤雞血液。我國地方雞種自然生態適應性廣,抗逆性強,耐粗飼,覓食能力強,蛋、肉品質優良。不少雞種具有珍貴的優良經濟性狀,如邊雞產褐殼大蛋,平均蛋重66克,蛋殼厚而細致,在攝氏零下30度氣溫下放牧能繁殖生存;仙居雞體小、緊湊-省料、平均體重為1.35公斤,年產蛋達160-180個,高的達200個以上。絲毛烏骨雞早在1915年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過,是聞名世界的觀賞品種。在我國則用以與中藥一起配製有名的傳統婦科用藥烏雞白鳳丸,被稱為藥用品種。九斤黃和浦東雞是大體型肉用雞北京油雞和惠陽胡須雞以其肉質鮮美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