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24”特大海難四周年之際,《悲壯的挽歌——“11·24”特大海難紀實》一書出版發行了,這不僅是告慰遇難者的祭文,也是當前進行安全生產教育的一本好教材,值得很好一讀。

四年前,不幸的“11·24”特大海難發生了,我作為國務院“11·24”特大海難事故調查處理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整個救助、打撈、善後和調查工作。這一事件不僅在當時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對後來的全國安全生產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國家加強了對海上交通安全特別是海上滾裝船的管理,比如國家實行了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製度,又比如目前正在實施的海上救助打撈體製改革等等,都是在“11·24”特大海難以後出台的重大安全生產措施。因此,認真總結這次事故的教訓,無疑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本書如實反映了“11·24”特大海難的整個救助過程。災難是不幸的,但在災難麵前,黨中央、國務院和我們的各級黨委、政府所表現出的高度負責精神,我們的幹部群眾所表現出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我們的人民子弟兵所表現出的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精神,是值得稱道和弘揚的。翻閱此書,“最後的時刻”,“空前大營救”,“難忘的二十個日日夜夜”,“人間自有真情在”,當年的救助情景恍若昨日,在滔天巨浪中的救援船舶,在刺骨寒風中的搜救人群,在緊張忙碌的醫院病房中的醫護人員,一齊湧現在我的麵前。

本書客觀分析了發生“11·24”特大海難的深層次原因。這一事件有天災,惡劣的天氣和海況,也有人禍,管理上的漏洞和事故背後對人民生命財產的漠視。對此,國務院“11·24”特大海難事故調查處理領導小組經過一年的調查之後,已經做出了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結論。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以翔實的資料披露了“‘大舜’號輪檔案”及“‘大舜’號輪重見天日”的艱難過程,記述了事件發生後“亡羊補牢猶未晚”而采取的一係列措施,大聲疾呼安全生產“責任重於泰山”,提出加強製度建設,提高船員素質,樹立安全意識,改革海上救援體製並改進救援裝備,“讓悲劇不再重演”的建議。如果我們能夠像本書期盼的那樣認真汲取教訓,災難也是一種財富,它警示我們不再忽視安全,不再淡漠生命,不再重蹈覆轍。

本書堅持以實事求是、嚴謹科學的態度,麵對“11·24”特大海難中的人和事。不虛構,不猜測,讓事實說話;不人為炒作,不著意渲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24”特大海難中涉及的許多人物、事件、地點、數字,由於時間和條件的局限,當時對外公布的有一些不夠十分準確,書中都一一做了補充和更正,采用了權威、統一的結論。這既是對事件本身的負責,也是對曆史的負責,實屬難能可貴。書中附錄也很有特色,比如新華社關於“11·24”特大海難的新聞報道,為本書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國家重要海上交通安全法律和法規,不僅體現了“11·24”特大海難依法處理過程,而且對麵向社會廣泛開展安全生產教育也具有重要作用;50年來國內外重大海難事故,可以讓人們係統了解一些海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