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俄羅斯著眼於國際合作(1 / 1)

20世紀60年代,發生在美蘇兩個航天大國之間的那場登月競賽給俄羅斯人留下的是失敗的痛苦回憶。

1958年,蘇聯完成了對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火箭的改造,使之可以發射月球探測器。當時有一些科學家建議把一枚原子彈送上月球並在月球上引爆,讓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來拍攝爆炸時的情景,以此顯示蘇聯的技術實力。但物理學家認為,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核爆炸的時間可能會很短,很難讓地麵上的天文學家拍攝到爆炸時的景象。因此,蘇聯當局否定了這個建議。後來,蘇聯政府把注意力轉向載人登月上,從此開始了與美國長達10年之久的登月競賽。

與美國一樣,蘇聯的登月飛行任務也打算使用一種大型運載火箭和一個軌道聯合體來完成。登月運載火箭代號為“n1號”。1964年,蘇聯政府決定要趕在美國之前率先將航天員送上月球。為完成這項任務,1962~1966年,n1號方案幾經修改,有效載荷質量從最初的50噸增加到近98噸,第一級發動機的數量也從26台增加到30台。為了趕進度,第一次發射時,這些發動機都沒來得及集體試車,就組裝在一起發射,結果釀成了重大的發射事故。由於技術問題和設計過於複雜,n1號火箭在後來的幾次發射中,也都以慘敗而告終,導致了蘇聯登月計劃的破產。後來,俄羅斯航天專家總結經驗時說:“這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當時美國比我們富裕多了,特別是當時蘇聯的國力由於與德國法西斯的戰爭和軍備競賽而被削弱了很多。登月競賽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我們不可能贏。”

而現在,在新一輪月球開發熱中,俄羅斯人以低調和務實的姿態開始月球研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將重點放在月球車的開發和人類在長期宇宙航行中的生命保障係統研究上,並在各項航天事業中積極謀求國際合作。

除了準備參加印度的月球探測計劃外,俄羅斯與歐洲空間局在太空開發和衛星的商業發射領域的合作已進入了一個重要階段,通過俄羅斯獨一無二的宇航技術與歐洲空間局的科技和資金二者的結合,全新的六座位宇宙飛船“快船號”有可能在2010年前取代“聯盟號”載人飛船。新飛船能將人員與貨物送入軌道站,需要時可將航天員與設備緊急撤回地球。它能用於長達10晝夜的自動軌道飛行,也可用於科研目的。此外,俄羅斯還與德國加緊合作,研究航天員如何預防空間輻射這一當代航天事業中最為複雜、最為緊迫的任務。

俄羅斯在載人航天方麵擁有豐富的經驗,因此也有可能參與美國新太空計劃,包括火星考察人員的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