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航天事業從1962年起步,經過40多年的發展,如今在世界航天國家中占據重要的一席。在月球探測中,印度同樣不甘落後。
2003年底,印度設計製造的一台使用液氫、液氧為燃料的低溫火箭發動機在地麵試驗中成功燃燒了1000秒,超過了太空飛行所需的721秒的最低要求。這次試驗的成功使得印度成為繼美、俄、法、中、日之後世界上第6個有能力自行製造低溫火箭發動機的國家。隨著印度研製的低溫發動機取得巨大進展,加上已有的衛星遙感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印度實施月球探測計劃的技術已經成熟。
也是在這一年,印度啟動了月球探測計劃。該計劃代號為“錢德拉揚”(即“月球初航1號”),準備耗資8500萬美元,在2007年發射一顆重1050千克的繞月衛星。
印度繞月衛星將由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發射,最終進入距離月球100千米的月球極地軌道運行,對月球表麵進行兩年的探測,主要任務是測繪地貌、分析化學成分和調查礦物分布。印度科學家目前正在加緊研製32通道的頻譜儀、低能和高能x射線頻譜儀、太陽x射線頻譜儀和激光測高計。另外,用來測量極地水冰的合成孔徑雷達將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研製。為了接收月球探測器的信號,印度正在建設34米直徑的天線,印度衛星測控中心的專家認為,對於印度的探月任務來說,25米直徑的天線就足夠了,但為了今後的深空探測任務,必須留有餘地。
2004年11月22~26日,第6屆月球探測與應用國際會議在印度召開,印度不但以自己的月球計劃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也以輝煌的航天成就向世界證明了,印度正在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航天大國。
日本於1970年發射了第1顆人造衛星,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都處於國際航天業的前列。在“飛天號”科學衛星繞月成功後,日本航天界信心大增,1991年又製定了別出心裁的月球探測計劃,其中包括研製和發射“月球a號”和“月女神”等探測器。1994年,日本製定了一個更加雄偉的計劃:投資260多億美元,在2024年建成一個6人的月球基地,包括居住地、氧和能源生產廠以及月球天文台等。
“月球a號”由日本空間和宇宙科學研究所研製,重540千克,計劃在上麵搭載兩個各高80厘米、直徑16厘米的“矛型”鑽探裝置,衛星到達月球表麵以後,兩個鑽探裝置將插入月球地表,裝置上攜帶的地震測量儀、熱流量計等科學儀器將探測到的數據向衛星傳送,再傳回地球。
“月女神”探測器計劃由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與日本空間和宇宙科學研究所共同實施。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探索太陽係所必需的關鍵問題,特別是軟著陸和數據中繼技術。日本稱“月女神”是日本未來月球探索計劃的第一步,將為2024年日本建立有人月球基地奠定基礎。
目前,日本已在月球機器人上技高一籌,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日本宇宙科學研究所和東京大學開發成功了一種月球探測鼴鼠機器人,它的外形是一個直徑10厘米、長20厘米的圓筒,可以像鼴鼠一樣鑽入月球地下11米,采集礦物質加以分析,弄清月球地表的結構。它有排砂和掘進兩種裝置,排砂裝置有兩根旋轉的滾柱,能把挖出的砂石碾軋結實,掘進裝置則把活塞頂在碾軋後的砂石上,用活塞推動身體前進。研究人員下一步的任務是製作月球地麵配合設備,設計中的地麵設備直徑為20~30厘米,內裝有太陽能電池。月球地麵設備除了向機器人供應電力之外,還負責接收機器人的探測數據,向地球發送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