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和諧的世界(4)(3 / 3)

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都可以從牛頓原理推導出來。開普勒定律是經驗的產物,是根據第穀的仔細觀測結果推斷的,牛頓定律則是理論性的,是很簡單的數學概念,根據這種概念,我們最終可以推導出第穀觀測的一切數據。牛頓對自己的定律引以為豪,他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寫道:“我在此展示了宇宙的機理。”

後來,牛頓擔任了倫敦皇家學會會長(這是一個科學家的團體),還當了造幣廠廠長,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查禁偽幣的工作中。他那憂鬱和孤獨的性格又開始作怪。他決心放棄驅使他與其他科學家爭論的科研工作(爭論的重點是優先權的問題)。為此,有人還說他得了相當於17世紀的“精神崩潰”症。然而,牛頓繼續他在煉金術與化學之間的邊緣科學的畢生研究。最近有證據表明,他當時的疾病與其說是精神病,不如說是重金屬中毒——長期吸入微量的砷和汞所引起的金屬中毒。當時的化學家以嗅覺為分析手段是司空見慣的。

但是,他那驚人的智力經久不衰。1696年,瑞士數學家約翰·伯努利要求他的同事們解決一個懸而未決的“捷線問題”:在隻受到重力作用的情況下,物體怎樣沿著不同高度的兩點之間的一條曲線下降最快。伯努利起先規定半年為最後期限,但是後來應萊布尼茨的要求(萊布尼茨是當時的主要學者之一,跟牛頓同時發明了微分學和積分學),將最後期限延長到一年半。1697年1月4日下午4點,牛頓收到這個要求。在他次日早晨上班之前,他又發明了一個嶄新的數學分支——變分學。他用變分學的原理解決捷線問題,並將答案寄了出去。他的答案出版了,但是根據牛頓的請求,沒有署名。然而,該答案所顯示出來的才華和創見卻暴露了它的作者。當伯努利見到該答案時,他說:“真是文如其人。”牛頓當年55歲。

在晚年時,他繼承了古代曆史學家梅內托、斯特拉波和埃拉托斯尼的傳統,主要從事校正古文明年代學的工作。在他身後發表的最後一本著作——《古代王國年代學修正本》裏,我們發現他對許多曆史事件進行了校訂,複製了一幅所羅門聖殿建築圖;大膽地提出北半球星座都是根據希臘故事《伊阿宋》和《亞爾古英雄傳》裏的人物、人工製品和事件命名的觀點;堅持認為一切文明世界的神——隻有牛頓自己心目中的神是一個例外——不過是後人加以神化的古代國王和英雄罷了。

開普勒和牛頓的發現代表了人類曆史上的轉折——發現十分簡單的數學定律滲透到大自然的各個角落;適用於地球上的規則,也同樣適用於宇宙;我們的思維方式與宇宙運行方式之間會產生共鳴。他們非常重視觀測資料的精確性,他們預測行星運動的準確性雄辯地證明:人類完全能夠深刻地了解宇宙。我們地球的現代文明、我們世界觀的形成,以及我們現在對宇宙的探索,與他們的洞察力是密不可分的。

牛頓對自己的發現持謹慎態度,他對科學界的同事們是毫不讓步的。在他發現負二次方定律之後,根本沒有想等一二十年之後把它發表出來。但是在遼闊無垠、錯綜複雜的大自然麵前,他跟托勒密和開普勒一樣,既高興又謙虛。他在臨死之前寫道:“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像是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麵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