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末年,景帝十年不臨朝,信任官宦,政治愈發昏暗,土地兼並嚴重,各大家族也相繼崛起。各地官員欺壓剝削百姓,人皆不敢言。又恰逢連年大旱,顆粒無收。今年又爆發大規模蝗災,民不得食,餓殍遍野。怨聲甚重,常有食人事件發生。窮人家易子而食。人間之慘劇無不及也!
各地起義軍數不勝數。其中以張泉為首的起義軍最強勢已經攻破長安城並且駐紮下來。大將軍孫茂中張泉賊軍埋伏,斬首送往京都洛陽。下麵軍士斬首數萬級,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消息傳到洛陽。
軍民皆內心惶惶。淮南叛亂尚未平定,長安又失。景帝無可奈何,問群臣有何良策,一人走出,此人身高七尺,麵榮頗為俊美,名曰華康官拜太尉,名列三公。
華康言道:“陛下勿慌,朝中有擎天之臣,勇武異常,有雄才大略,陛下何不拜他為大將軍,此人必能大敗賊軍,剿滅叛亂。“景帝言道:”愛卿所言何人?“華康言道:”此人乃是侍郎李慶!“帝正在思慮間,一人走出言道:”李慶雖然勇武,然其年齒不過二十六歲,一直在朝中任職,未曾征戰沙場,恐難當大任“,帝凝目一看乃是司空王侃,道:”卿所言極是。李慶未經沙場,還是留在朝中吧“。太尉華康:”豈不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為帥者在於運籌帷幄,調兵遣將,隻知廝殺,乃是勇夫!不足為帥!“此時司徒高順走出言道:“李慶乃一書生耳,絕非張泉敵手,恐不可用”。太尉華康再拜陛下:”陛下,臣願為李慶作保,如其不勝,當斬全家!“。帝:”既如此,當拜李慶為大將軍!朕意已決,卿等勿言!“。
次日下詔拜李慶為大將軍,加封平西大都督,都督中外諸路兵馬。李慶拜別父親母親。起司州、雍州兵馬十萬大軍奔長安而去。
且說長安。張泉大敗孫茂之後,將其部曲屯於長安城內。大梁軍潰敗之後,征西將軍孟獲死戰得以逃出。數日大梁軍殘部慢慢回歸,勉強湊得一萬有餘孟獲將大軍屯於長安且戰且退,退至潼關,與潼關守軍合並一處,同守潼關。張泉派大將文黨來攻,攻勢甚急。雙方皆傷亡慘重。是夜,文黨大軍退去,於潼關西華陰城處下寨。
潼關,中軍帳內,孟獲:“我軍傷亡如何?”“亡兩千人,傷者不計其數,我城中守軍已不足萬人了,將軍!”一人應諾言道。“是啊,將軍,此時城中不足萬人,如何抵擋賊寇二十萬大軍啊!將軍宜早做決斷!”孟獲定睛一看,乃是參軍錢均。孟獲言道:“錢參軍有何良策?”錢均:“聽聞朝中新任大都督,總起雍、司兵馬十萬奔潼關而來,我等不妨且退,退至弘農。我們保存實力,為大都督贏得時間。大軍一到即可再圖潼關,若何?”
“不可!潼關乃是中原之門戶,豈可不戰而棄之!潼關一失,賊寇即可長驅直入中原,逼近洛陽,屆時我大梁危矣!”鎮軍將軍李岩說道。孟獲未及說話,錢均搶說道:“李岩將軍此言差矣!我等退出潼關乃是以退未進,避其鋒芒。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等到賊寇來打弘農時,其氣已衰,我軍可憑弘農之山險必能拒敵於弘農城外!等大都督大軍一到,即可圖潼關!何言危矣?”“咳!錢參軍,弘農之險不比潼關,占據潼關,如扼其咽喉。我軍雖少,但固守城池,深溝高壘,賊兵必不能過!怎能棄這天險之地而就死乎?”
孟獲讚賞說道:“李將軍言之有理!就按李將軍所言!多備滾木、礌石、熱油,每人多帶幹糧。守在城上。讓賊寇有來無回!告訴將士們陛下已委派新任大都督,將率領大軍前來接應我們。將士們須用命死戰,守住潼關!”孟獲看錢均有話要說,擺手道:“我意已決!無須多言,散帳!”。
眾將退去,隻有李岩未走。孟獲起身說道:“李兄隨我去城牆上察看若何?”“將軍請”。兩人走在城牆之上,孟獲:“聽說陛下新拜的大將軍大都督才二十六歲,還是個書生,如此,如何帶兵打仗啊,不知陛下如何思量?”“陛下思慮必有深意。”“此人有何依仗?”“我有一故交乃在朝中任職,他與我信中寫到:新任大將軍乃是太尉所薦,在朝中任侍郎。平時未有太大功績。不過太尉以全家性命保之,想必必有才學。”“哦?以全家性命保之,妙哉。如此我等即可靜等大都督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