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慢性胃病與睡眠之間的關係(1 / 1)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說:“胃不和,臥不安”。臥不安就是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可以有四種情況:難以入睡;睡眠中容易醒,醒後又難入睡;早晨醒得太早,醒後不能再睡;嗜睡但夢多,醒來渾身不適。胃不和,是指胃病。胃病怎麼能夠引起睡不好呢?其實這本來很好理解,比如我們吃飯吃得太飽了或者是沒有吃飯胃太餓了,都不能讓我們很好的睡眠。慢性胃病如慢性胃炎,同樣可以讓我們的睡眠發生障礙,盡管有時胃病患者的胃部症狀並不明顯,但由其引起的睡眠障礙卻相當嚴重。胃病引起的睡眠障礙,常常反反複複,時好時壞,並且一般的安眠藥效果不好,有的患者一夜吃十幾片安定片也達不到有效的睡眠。在越來越多的睡眠障礙人群中,許多情況就是“胃不和”引起的。所以,我們不能一遇到失眠就認為是神經衰弱或神經官能症,就一味地服用安定藥、養神藥,應該從細微處去了解病情,即使是醫學檢查隻是淺表性胃炎,胃部感覺隻有輕微不適,或者說原來有過慢性胃病,經過治療自己認為已經好了,但胃部仍有壓痛,都應該意識到是慢性胃病導致了睡眠障礙,不妨去找找胃病專科醫生,治胃以治失眠,往往事半功倍。

古代治療脾胃病的大醫學家李東垣說:“胃病生百病”。睡眠障礙就是胃病所生百病之中的典型例子,胃病與睡眠障礙的內在聯係,很值得醫學學者去深入探討和研究。

“飲酒助眠”胃是最大受害者

經常夜飲入睡的人,還可能導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神經炎及肝髒疾病等。專家認為,人體生理節律要順應晝夜陰陽之變化,方能不病。白天屬陽、夜間屬陰,而酒性屬陽,性溫熱。夜主靜,人入睡時,以靜為主,不僅要外靜,且內也要靜,夜間飲酒必然擾陽,陽動則陰也不安,從而會導致人體氣血紊亂,五髒六腑之陰陽失衡。

失眠是一種常見病症,有人認為,睡前飲酒可助入眠。醫生認為,“飲酒助眠”實不可取,因為飲酒雖可暫時抑製大腦中樞係統活動,使人加快入眠,然而酒後引起的睡眠與正常生理性入睡完全不同,酒後入睡其大腦活動並未休息,甚至比不睡時還要活躍得多。因而在酒後醒來的人們,常會感到頭昏、腦脹、頭痛等不適症狀。

睡前飲酒還最易致“胃不和”,所謂“胃不和則夜不安”,這不僅影響胃腸消化功能,還必然影響睡眠質量,使人休息不好,致使精神不振,久而久之對人體會造成諸多危害。

酒中含有許多有害物質,如甲醇、雜醇油、鉛等,這些物質進入人體後,要靠肝髒的解毒功能,才能排出體外。白天人體新陳代謝較旺盛,酒中毒素相對容易被排泄(如從汗液和尿中排出),但夜晚飲酒入睡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肝解毒功能也相應減弱,有害物質容易積蓄,故對健康極為不利。

所以,失眠者切莫以飲酒助眠,應積極尋找病因,以求正確的治療。健康人在夜間入睡前,也切莫在餐桌上貪杯好飲,否則,同樣也會損害你的健康。

特別提醒:適量飲酒可增進食欲;在冬季,還可以保暖腸胃,禦風寒,活血通絡的作用。但是,飲酒過度甚至酗酒對身體有許多危害。大量飲酒可以使酒精經常刺激食管及胃黏膜,使這些部位產生炎症和潰瘍。由於酒精都要在人體肝髒代謝,大量飲酒加重肝髒負擔,長此以往,便產生脂肪肝,進一步發展便導致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據醫學調查報告,因酗酒導致的肝硬化僅次於因B型肝炎導致的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