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休寧醫學大家汪昂(字庵)先生所著《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訣》三書,傳世至今已三百餘年,風行海內,被醫家公認為啟蒙必讀、業醫者臨證檢閱切用之案頭常備書籍。三書理法、方藥概遵古人,上溯《神農本草經》、《湯液經》、《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傍搜《肘後方》、《甲乙經》、《千金方》、《外台秘要》及宋金元明諸家之方書,和養生急救之法,熔於一爐。其久經臨證應用而不衰者,以內容豐富切用,論理精詳且正,方藥分門別類得當且簡明扼要而稱著於世。如《醫方集解》四卷,按病因、機理、病證、治法需要,分二十門,三百餘方,集前賢訓釋,研讀甚為方便。《本草備要》收載動、植、礦天然藥物及人工合成品四百餘種,分為八部,對各藥性味功效,敘述精當,且附之以圖,為醫家案頭常備書。《湯頭歌訣》將三百餘首方劑編為韻語歌訣,便於誦讀記憶。欲學醫術者,首讀此書,按病選方,服藥奏效,可增強學醫信念,由此而上,精研醫學奧理,以後成為大醫者,累世輩出。孔子曰:“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汪先生三書堪稱普救蒼生活人之書,學醫入德之門,不可輕視。此書成於明清鼎革之際,兵劫未能全熄,而凶年繼之,民多疾,不死於病,便死於醫藥亂投而遭橫夭。汪先生發悲天憫人之念,毅然棄製舉業,不入仕途,而潛心致力醫學研究,造福民眾,堪稱儒之仁者,醫界楷模也。
餘夙遭憫凶,深知醫術能活人,亦能禍人。嚐告誡吾子曰:“學醫不精,不如不學醫也。吾人學醫應抱濟世活人之誌,道衍仲景,德繼思邈,勿以醫術為攫求名利之階梯,成為含靈之巨賊。吾之厚望也。”
今中醫學院雖有多種講義,皆屬散文,而不易記誦,先賢所編之韻言歌括,仍不失其價值。如汪昂《湯頭歌訣》,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歌括》、《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四診易知》、《醫學實在易》、《醫宗金鑒》中《四診心法要訣》,李時珍《瀕湖脈訣》,龔建賢《藥性四百味》,周岐隱《溫病歌括》,先師黃竹齋先生《醫學源流歌》、《傷寒六經提綱歌》等,皆為初學入門,易於記誦之必讀書。解放前,餘協先師竹齋先生創辦“陝西中醫專科學校”時,將《四診心法要訣》定為《診斷學讀本》,《藥性四百味》定為《藥物學讀本》,《湯頭歌訣》定為《方劑學讀本》。前二書已付鉛印。回顧自己不學無術,垂老無成,重讀汪庵先生書,既感且愧,惟有追驥先生之後,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而已!
今三秦出版社委托我院田樹仁同誌整理《湯頭歌訣》,並加淺釋,成《湯頭歌訣方解》一書,印行公世,以供初學中醫的同誌參閱。樹仁同誌索序於餘,餘雖不敏,早年曾讀汪氏此書,受益匪淺,而樂為之序,望與樹仁同誌共勉之。
歲次乙亥孟春二月關中愚叟米伯讓謹識
時年七十又七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