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民間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一說,是因為和珅經常動用權勢不讓嘉慶皇帝吃飯嗎?
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寵臣,他受寵的原因有不同說法。一種是說和珅一生的轉折點發生在乾隆四十年(1775),這一年乾隆皇帝巡幸山東。乾隆喜歡乘坐一種騾子駕禦的小車。有一天,剛巧和珅當差,作為侍衛跟從騾車前行,於是有了君臣二人下麵的一段對話:
乾隆皇帝問和珅:“你是什麼出身啊?”
和珅因曾在鹹安宮官學就讀,便回答說:“文員。”
皇帝又問:“是否參加過科舉考試?”
和珅回答:“曾經參加庚寅年(1768)的科考。”
皇帝追問:“當年考試的題目是什麼?”
和珅回答:“是《論語》中的《孟公綽》一節。”
“能否背誦下來當年你在考試之時所寫的文章?”
於是和珅隨行隨背。乾隆皇帝聽後大為高興,對和珅說:“你的文章也是可以考中舉人的。”
從此,和珅開始受到乾隆皇帝的關注、喜愛,直至成為皇帝麵前的“大紅人”。
乾隆後期,專製皇權統治已經十分腐朽,官吏貪贓枉法盛行。大官勒索小官,小官敲詐百姓。和珅則更是依仗皇帝的寵幸和軍機大臣、尚書、大學士的官位斂財。由於他善於揣摸和迎合乾隆皇帝心意,因此即使皇帝知道他貪,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和珅甚至還與乾隆皇帝攀上了親家,他的兒子娶了乾隆的女兒。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將皇位讓給兒子嘉慶帝,自己當了太上皇。嘉慶皇帝早就對和珅的行為不滿了,但是因為有太上皇在,他還不敢輕舉妄動。
四年後,乾隆死了,嘉慶帝正式掌握了朝政大權。掌權的第五天,他就宣布和珅的二十大罪狀,將其逮捕入獄,不久,便賜和珅自盡,並查抄了他的家產。
查抄的結果令嘉慶皇帝吃驚:和珅的家產共有田地八千多頃,當鋪七十五座,另有許多銀號、古玩鋪、房產等,還有大量金銀珠寶、古玩器具,整個家產折合成白銀有八億兩之多。當時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七千萬兩,他一個人的家產相當於朝廷十餘年的總收入。
嘉慶帝把抄沒的一部分財產賞賜給自己的親信和大臣,剩下的則據為己有。所以民間流傳著“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民謠。
可惜的是,嘉慶皇帝並沒有將抄沒的錢財用到實處,而是繼續閉關自守,盲目自大,導致了清朝國力的日益衰退。
92嘉慶皇帝先後兩次遇刺,他怎麼這麼背?
1795年,84歲的乾隆皇帝將皇位禪讓給了他的第十五子顒琰,這就是嘉慶皇帝。
嘉慶雖然當了皇帝,但朝政大權仍掌握在乾隆的手裏。四年後,太上皇乾隆去世,嘉慶正式掌權。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掉了乾隆的寵臣和珅及其黨羽,令滿朝文武為之一振。就在大臣們期待這位新皇帝的新作為時,不幸的事發生了。
一次,嘉慶帝從圓明園還宮,突然遇到刺客。但刺客慢了一步,舉刀行刺時,嘉慶的轎子已進入宮門。刺客被當場擒拿,嘉慶皇帝當即下令讓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嚴審。
刺客叫陳德,他供認說自己家境貧寒,想自殺了事,但又不想默默死去,於是想到了刺殺皇上,以揚名天下,並無主謀。
此時,嘉慶皇帝想,自己唯一的仇人就是四年前被賜死的和珅,和珅在朝中的黨羽很多,牽涉很廣,當時並沒有徹底整肅。如今與和珅案有牽連的一批官員,很擔心此次行刺會牽涉自己,於是人心惶惶。嘉慶感到,再審下去,一定會影響政局的穩定,因此他命令結案。最終陳德被淩遲處死,他的兩個兒子同時被殺。
就在這次刺殺十年之後,又發生了天理教徒進攻紫禁城的事件。當時,北京周邊的天理教徒七十多人,在農民領袖林清的領導下,進攻紫禁城。他們衝向皇宮,一支由東華門攻入,一支由西華門攻入,並在隆宗門附近與清軍展開激戰。正在上書房讀書的皇次子旻寧,得知事變後,立即上陣,在養心門外西牆上,用鳥槍射死幾名起義者,並且指揮清軍作戰。
最終,起義者因寡不敵眾,全部被擒。嘉慶當時出去圍獵,恰巧不在宮中。當他接到奏報後,也驚出一身冷汗。
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年的刺客陳德也是天理教信徒,看來兩件刺殺案還是有聯係的。
正史記載,清代皇帝中隻有嘉慶遇到過刺客,而且還是兩次。所幸的是第一次有驚無險,第二次他不在宮中。這兩起事件,有個共同問題,為什麼刺客可以這麼輕易接近皇帝所在的區域?這反映了當時守衛紫禁城官兵的玩忽職守,執勤的士兵們竟然因為武器笨重,沒有隨身攜帶。
天理教事件後,嘉慶皇帝頒布了《罪己詔》,而且重罰了失職的官吏,但這並不能扭轉清朝的衰勢。嘉慶皇帝的“背”,真實地反映出了清朝的衰落和社會矛盾的激化。
93據說道光皇帝很節儉,竟然穿著帶補丁的衣服上朝,這是真的嗎?
道光皇帝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他一即位,就認識到官員腐敗、財政拮據這些社會問題。
對此,道光皇帝力倡儉樸,他規定宮中每年開支不得超過二十萬兩白銀,比起每天開支將近一千兩的慈禧太後來,他真是太節儉了。
道光皇帝還帶頭節約開支。史料記載:他的褲子膝蓋處破了,舍不得扔,命人織補。但內務府認為皇帝的衣服如果補得像老百姓的那樣補丁落補丁,是不成體統的,於是請了高級裁縫師,用了上等綢緞數十匹,再加上內務府虛報數字,皇帝補個褲子,居然花掉了四百兩銀子。沒想到道光皇帝的節約措施到了底下執行者那裏竟成了一個中飽私囊的工具,可見當時社會風氣的敗壞。
道光皇帝在生活的細節上也很節儉。他每天下午四點前後打發太監出宮買燒餅,買回來的燒餅有時已經涼了,而且很硬,道光皇帝也不在乎,沏上一壺熱茶,啃完燒餅,天黑了就睡覺,連燈都不點。
有時道光皇帝召見大臣討論軍機戰事,到了飯點,就擺上桌子,請大臣們吃晚飯。可是每餐連菜帶主食從不超過五樣,還以素食為主。
據說,有一次道光皇帝穿著帶補丁的衣服參加朝會,大臣們見了,紛紛去買舊衣服,以便上朝時穿。一時間京城裏舊衣服比新衣服賣得還貴,但下朝回家後大臣們就把舊衣服一脫,照樣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道光的確節儉,卻挽回不了清朝頹敗的局勢。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英國侵略者,但他根本不了解對手,不知道英軍堅船利炮的威力,甚至不知道英國來自何方。他依然固守著幾千年來中國的舊製度不知變革。最終,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麵對這一結果,道光的心裏一定很委曲。但他不明白,統治者稱不稱職,不在於他穿不穿帶補丁的衣服,更不在於他吃什麼,而在於他能否力主改革,讓國家和民族走向繁榮富強。
94林則徐究竟做了什麼事而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9世紀上半葉,為扭轉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大量輸出鴉片。鴉片不僅造成中國的白銀外流,更使許多中國人日漸墮落,變成了“大煙鬼”。
當時的湖廣總督林則徐在他管轄的湖南湖北兩省采取了有效的禁煙措施,有力地打擊了煙販。後來,他和主張禁煙的官僚們一起上書道光皇帝,曆數鴉片的危害,他說:“如果不禁鴉片,將來國家沒有健康的人可以打仗,也將沒錢去維持財政開支。”道光皇帝深感震動,立即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主持禁煙。
到達廣東後,林則徐立刻采取行動,他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全部上繳,同時扣留可疑英國商船。
1839年,廣州城門旁張貼出一張大布告,內容是:“欽差大臣林則徐,遵皇上禦旨,於6月3日在虎門灘將收繳的洋人鴉片當眾銷毀,沿海居民和在廣州的外國人,可前往觀瞻……”
在虎門海灘,林則徐招集民夫用生石灰浸泡的辦法銷毀鴉片,這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
他還正告英國商人:“現在你們都看到了,天朝嚴令禁煙。希望你們回去以後,轉告各國商人,從此專做正當生意,不要再違犯天朝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