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取向
科學規範黨委與人大的關係,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是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應該解決的重要課題,也是胡錦濤同誌在總結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建立50周年的經驗時所概括的貫徹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一環。規範黨委與人大關係,意味著對現有政治權利關係進行新的調整。任何一種製度建立健全和鞏固,都需要相應的價值理念指導與支撐。任何一種價值理念,總要依靠一定的行為模式來體現。科學規範黨委與人大的關係,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就是人民利益。隻有堅持為大多數人民群眾謀利益,堅持黨的領導和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作用才會有共同的著力點與作用點,才能真正做到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
一、為人民謀利益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立黨宗旨
1.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無產階級政黨就是為了實現人民利益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利益,並為之而鬥爭的政治組織,這種組織是社會經濟和階級鬥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進行階級鬥爭和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工具。當階級鬥爭發展到激烈的政治鬥爭階段,一個階級為了戰勝敵對階級,取得本階級的勝利,必須要由它的代表人物和中堅分子組織自己的政黨。政黨既是階級的一部分,又是這個階級的核心、組織者和領導者。政黨政治綱領通常集中反映政黨所代表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意誌。
無產階級的曆史作用和它在全體被壓迫者反對剝削者的革命鬥爭中的領導地位,決定了必須建立自己的政黨,也決定了這個政黨的階級本質以及它的行動的總路線。馬克思、恩格斯都曾經分析過,無產階級隻有組成為一個與有產階級建立的所有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恩格斯在確定工人階級政黨的曆史使命時寫道:“要使無產階級在決定關頭強大到足以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必須組織成一個不同於其他所有政黨並與它們對立的特殊政黨,一個自覺的階級政黨。”於是,他們於1846年初在布魯塞爾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從思想上、理論上、組織上為建黨作準備。在馬克思恩格斯直接領導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開展多方麵的活動,與德國許多城市以及英國、法國、荷蘭、丹麥等國的社會主義組織建立聯係,交換情況,研究鬥爭策略,指導各地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發展。1847年初,馬克思恩格斯接受邀請,加入正義者同盟,肩負起把這個德國手工業者半密謀、半宣傳性的組織改造為無產階級政黨的重大任務。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下,正義者同盟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發表《共產黨宣言》,這是第一個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
無產階級政黨要始終和忠實代表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曆來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指導下的工人階級政黨的根本出發點與歸宿。早在16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正義者同盟、創建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時,就在《共產黨宣言》中鄭重宣布:“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並且,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所經曆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無產階級代表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最根本的利益和最大的願望就是要徹底消滅人剝削人的社會製度,消除物對人的統治,要實現一切人的發展的權利平等、發展的機會平等和社會財富的充分湧流。一句話,要實現無產階級的最徹底的解放。
無產階級政黨為什麼必須要代表人民利益呢?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是人類社會曆史的主要創造者,他們的意願反映著曆史發展的規律,他們的活動預示和代表著曆史前進的方向。一個政黨如果能夠真正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標誌其把握了時代發展的脈搏,站在了曆史前進的潮頭。
馬克思主義學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她是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服務的學說。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立場表明在不同階級的鬥爭中她始終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為全世界勞動者謀幸福。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是靈魂和核心所在。離開了這個最基本的立場,馬克思主義就不複存在。因此,一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和政治組織,都必須旗幟鮮明地為無產階級服務,做全世界勞動人民的政治代言人。
2.中國共產黨從創建開始就牢牢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毛澤東1920年在長沙新民學會會員通信中就說過:“主義譬如一麵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在1921年1月舉行的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毛澤東分析道:“世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大概有下列幾種:(1)社會政策;(2)社會民主主義;(3)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列寧的主義);(4)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羅素的主義);(5)無政府主義。我們可以拿來參考,以決定自己的方法。社會政策,是補苴罅漏的政策,不成辦法。社會民主主義借議會為改造工具,但事實上議會的立法總是保護有產階級的。無政府主義否認權力,這種主義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如羅素所主張極端的自由,放任資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這是標誌著毛澤東選擇了革命道路的一篇發言。其中既包括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選擇,也包括了對這條革命道路立足點的肯定——為勞苦大眾服務,工農階級起來自己當家作主。這也標誌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解決了實現社會革命的力量問題和途徑問題,使社會主義理論站在現實的基礎之上,而不是一種空想。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開始,舉起的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旗幟,確立的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中明確提出:“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1936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分析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中國革命的領導責任時說:“在十五年的長歲月中,在中國人民麵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為了保護人民的利益,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戰爭的最前線。”在談到共產黨員在民族戰爭中的模範作用時又指出:“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的人民群眾的利益。”在著名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還說:“隻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曆史事實充分證明,在我國解放前的舊社會中,身受三座大山壓迫的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就是消滅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實現當家作主和有田有地。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不能滿足人民的這些要求,無法代表和維護人民利益,所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要垮台。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代表了人民的意願,能滿足人民的要求,因而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最熱烈的擁護,最全麵的支持。
新中國成立時,毛澤東等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確定我們的政府、法院、檢察院分別叫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實際上就是明確規定其性質是人民自己的政府、法院、檢察院,其價值取向和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我們知道,作為動詞的“服”,在古代是服其勞也,是服侍、效勞的意思。在今天,所謂服務,從職業的角度來說,是指為某種事業而工作;從人與人的關係角度來說,就是滿足他人的需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所謂利益,就是基於一定生產基礎上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是由需要主體與需要對象之間存在矛盾時轉化而來的。一定的服務是指滿足某種需要。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需要,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
鄧小平同誌在黨的八大上所作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工人階級的政黨“它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它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誌,並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誌而鬥爭。”
由於我們黨堅持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利益,因而得到了全中國人民的最廣泛支持,因而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領導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
3.新的曆史時期我們黨以代表人民利益作為先進性的根本標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仍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階級立場,旗幟鮮明地代表勞動者階級的利益,做勞動者階級的政治代言人,最大限度地為勞動者階級謀取利益和幸福。同時,我們黨又依據新的時代階級階層多元化的要求,實事求是地考慮其他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平衡各階級階層的利益。我們黨還正確總結了蘇東劇變的教訓以及啟示,認識到前蘇聯、東歐的共產黨組織,先後被本國的勞動人民所拋棄而被迫下台,人民在黨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不僅不支持黨,反而是牆倒眾人推,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這些政黨已不站在勞動者階級的立場為勞動者階級謀取利益和幸福。既然這些政黨已不再是勞動者階級的代言人,已不再是勞動者階級自己的政黨,勞動者階級又怎麼還能擁護呢?前車之鑒,後世之師,永不能忘。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我們黨一方麵在黨章中對黨的性質作出了新的表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就擴大了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另一方麵,我們黨又明確提出了“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新時期黨建的根本原則和方向。從實際內容上說,“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也是廣大人民的利益所在。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黨以代表人民利益作為先進性的根本標誌,是在解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上的與時俱進。
代表人民利益,就是在黨的全部執政活動中,要始終把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眾的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的滿意當作第一標準,從解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堅持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7年歲末,胡錦濤總書記在同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代表座談時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黨的事業至上”與人民的事業是完全一致的,黨的事業本質上就是人民的事業,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除了為人民的利益奮鬥外,黨沒有自己另外的特殊的利益。“人民利益至上”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社會主義憲法法律的最高價值。“憲法法律至上”是建設法治國家題中應有之義。這“三個至上”中,“人民利益至上”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從事黨的事業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人民謀利益,黨是手段,人民是目的;黨是代表,人民是本體。同樣,憲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達和體現,憲法法律是手段,人民利益是目的,憲法法律是為人民利益而備而設的。
回顧總結我黨發展壯大80多年的曆程,可以說,黨的曆史就是實踐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奮鬥史。前麵說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消滅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實現當家作主和有田有地的曆史。而新中國成立以後,黨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國家,在各條戰線上艱苦奮鬥,譜寫了一曲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凱歌。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共產黨員帶頭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社會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的各項權利保障切實加強。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意誌,黨的堅強領導大大增進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誠擁護,黨始終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
二、維護人民利益是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真諦所在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同誌曾經指出:“人大最大的優勢是密切聯係人民群眾,最大的危險是脫離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誌,是人大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隻有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更好地代表人民,自覺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才能使人大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與人民群眾的關係,道出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真諦是維護人民利益。
1.從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產生看,它是人民經過長期奮鬥而選擇的保護自己利益的製度成果
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的一種曆史的選擇,是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長期的政權建設實踐中不懈探索而創立的。它的最初形式可以說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協會製度和罷工工人代表大會形式。如在農會領導下,打土豪分田地,實現耕者有其田,以至於小劣紳都想出錢擠進農會,可農民不收。第二階段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兵蘇維埃製度,它組織起來的是工農兵,維護的是工農大眾的利益。第三階段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參議會製度。這一製度雖然是參照國民黨地方政權的谘詢機構而建立,但性質已經發生變化:是各革命根據地的人民代表機關,也是抗日民主政權的權力機關。抗日根據地人民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各級參議會,各級參議會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並實行民主集中製,集中行使職權,集體決定問題,保證了各根據地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享有當時抗日根據地有關法律規定的民主、自由和權利。第四階段是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代表會議製度。其性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主要內容是實行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剝削製度。因為在當時的中國談民主,最實際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誰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使占全國人口85%以上的人民翻了身,誰就實行了民主,真正使人民做了主人。解放戰爭時期遍布城鄉的人民代表會議製度,有力地做到了這一點。這一製度對支援解放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又直接為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積累了寶貴經驗。從以上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奮鬥而選擇的保護自己利益的製度成果。而代表人民利益,維護人民利益,也正是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存在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