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怎麼引起的?(1 / 1)

疾病名:

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指具有生長活力的子宮內膜組織在子宮腔以外部位的異常生長。在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覆蓋於子宮體腔麵,如因某種因素,使子宮內膜在身體其他部位生長,即可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身體的任何部位均有可能發生,但絕大數病變局限於盆腔,子宮內膜組織離開子宮,侵犯直腸所致的病理狀態,即為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該症生長緩慢,容易蔓延。

病因:

(一)發病原因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良性病變,但具有遠處轉移和種植的能力。因此,多年來不少學者對此症的病因學進行了大量研究,並提出了以下學說:

1、經輸卵管移行學說:

Sampson認為在月經期間脫落的子宮內膜碎屑可隨經血倒流入輸卵管,然後由傘端溢出,移植於盆腔腹膜、卵巢等組織的表麵,繼續生長,最後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但經血倒流的理論有其局限性,僅能說明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機製,而無法解釋子宮內膜異位到腹膜後淋巴組織及盆腔以外的胃腸、胸部、手臂等處的發病。

2、良性轉移(經淋巴及靜脈)學說:

所謂良性轉移是指子宮內膜碎屑偶然進入淋巴管或靜脈血管而播散至諸如腹膜後淋巴結、輸尿管、肺、胸膜、胃腸道、下肢、手、臂等部位。

3、體腔上皮化生學說:

有些學者提認為人體中的某些組織,如卵巢表麵的生發上皮、盆腔腹膜、臍、腹股溝疝囊以及陰道直腸隔等均起源於體腔上皮,具有潛在的化生能力。在適當條件下(如大量雌激素作用下),可以化生為子宮內膜或與子宮內膜極為相似的組織。

4、基因學說:

有人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很可能是一種多基因、多因素的遺傳性疾病。

5、免疫學說:

異位子宮內碎片的種植或排斥可能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在恒河猴或人類患有異位膜症時,均證明有細胞免疫功能降低。

6、醫源性(直接移行):

指由醫務人員在做手術時,意外地將子宮內膜移植於切口處,而於日後在切口瘢痕內可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症。

(二)發病機製

1、分布:

子宮內膜異位症分布範圍甚廣,目前僅脾髒中尚未發現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這可能與脾髒比其他腹部髒器更具有免疫學功能優勢相關。

子宮直腸陷凹是盆腔最低位,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好發部位,因而結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並不少見。

2、病理學

子宮內膜異位症病變往往表現為紫藍色的淺表斑點,呈“火藥灼傷”樣。單個病灶直徑多不大於0.5cm,周圍常有纖維組織增生。

妊娠或激素治療時異位內膜可呈蛻膜樣變,病灶變得水腫,稍呈膠凍樣,類似惡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