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邪妖稀有德,
作惡卻稱布恩澤。
魑魅退下魎登場,
禍亂百姓如一轍。
征夫望斷歸鄉路,
父老垂淚歎兵戈。
隻盼天公降顯聖,
重使日月照山河。
話說北宋初年,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削去諸功將職位之後,人心所向,地位鞏固,政令暢通,各地割據勢力都望風歸順,國內出現了少有的穩定局麵。自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連邊遠的蠻夷之國,也紛紛派使臣朝拜納貢,形勢十分喜人。
然而,好日子過了沒幾年,乾德三年夏天卻出現了史上少有的旱災,致使全國大部分路州的江河斷流,人畜飲水困難,莊稼被烈日烤焦。為此,各地官員整日領民眾拜神求雨,請高僧大德頌經拜懺。但是,所有措施都未顯效,災情仍在擴大,鬧得朝廷上下以及民間人心慌慌。把趙匡胤也愁得茶飯不思,整日唉聲歎氣。
這日早朝,君臣們正在紫宸殿商議救災之事,忽然有個執事太監慌慌張張跑進來,說宣德門外來了名道士,聲稱能拘雲布雨,務求麵見聖上。聽這話,趙匡胤大喜,立刻宣他覲見。
不久,有一跛足道人被領到殿上。隻見此人生得麵目醜陋,蓬頭垢麵,且滿口的黃牙,那臉上手上的油漬少說也有銅板厚;頭戴破舊道冠,身穿肮髒的道袍,肩上挎個包袱,滿身氣味兒十分難聞。你休看他樣貌怪異,在殿上卻立而不跪,隻是衝上微微點了點頭兒。見此情景,太監和大臣們都嚇得大驚失色。有人想嗬斥他幾句,但見皇上沒吭聲,也就沒言語。此時,趙匡胤不覺一皺眉,但到底還是抑製住了滿心的不悅,堆出笑臉來拱手道:“這位道長!朕這裏有禮了!請問,您道號怎稱?仙鄉何處?再有,您求見寡人有何事啊?”那道士往上撩了一眼,微微一笑道:“無上天尊!貧道稱號已忘,乃無家無所的雲遊之人……今日初至汴梁,就聽說不少地方正鬧旱災,百姓正在遭難……因此,想借陛下宮中一隅,求雨禳災!”趙匡胤上下打量了他幾眼,道:“天下遇此大難,各地官員、朝中大臣們正束手無策,朕也每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正愁此事,道長有何妙法,但施無妨,宮中會為您提供方便……不知,您是要築壇啊?還是想怎樣?且說無妨!”
跛足道士從肩上解下包袱,道:“貧道一不築壇,二不施法,隻暫借陛下殿角,吹奏一曲,天下即可普降甘霖,解目前之困!”人們正疑惑間,道士已把包袱打開,從裏麵取出一物。定睛看,卻是一隻玉笛,與普通笛子一般大小,隻是那笛身潔白晶瑩,閃著耀眼的光暈,一看便知非等閑之物。此時,趙匡胤也看得兩眼發呆,就在他不置可否之際,那道人已凝神吹奏起來。隻聽那曲調極其優美動人,使大家的思緒一下便升騰起來,隨著笛聲,飛出了宮殿,飛出了城闕,飛到不知是哪兒的地方去了……
正是:
美曲哪堪凡夫聞,
一觸仙音便失魂。
不是吹者留情義,
必進陰曹難做人。
奏鳴我曲為除厄,
力催雨司出天門。
它日若得五穀豐,
天南地北祭恩神。
道士這一曲,直吹得人們十魂之中遊走了七魂,剩下那三魂也跑到爪哇國去了。就在大家發呆發愣之際,忽聽殿外狂風大作,遠處雷聲滾滾,不久便下起了大雨,如瓢潑的一般。這下,君臣眾人都樂壞了,紛紛跑到殿外觀看、狂歡。及至興奮過後,回到殿內,卻早不見了道士,隻留下那玉笛擺在案上。至此,趙匡胤方知怠慢了上賓,忙派人四處去找,可偌大的京城,找個人哪兒那麼容易,直尋了三日也無結果,後來見實在找不到,也隻好作罷。但是,幾天過後各地的奏報陸續進京,紛紛述說普降了大雨,江河開始溢水,大有入汛之勢,目前旱情已過,百姓們正在搶墒補種,生產都有序展開。至此,趙匡胤龍心大悅,更把那玉笛視為神物,供奉在觀稼殿內,每逢初一、十五都派專人上香,恭敬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