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存在主義及其同時代文學(1 / 3)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加深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機,薩特等人為擺脫困境尋找出路的存在主義哲學成為戰後文學的主要理論基礎,許多流派受其影響。這個時期文學的主要流派除存在主義外,還包括受其影響的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和現實主義等。在繼續前期叛逆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基礎上,這些流派在創作手法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特點,如對現實的否定更加徹底,但並未放棄走出困境的努力;從內向化、夢幻化的神秘傾向,轉為直麵荒誕的世界和荒誕的人生;悲觀色彩更加濃鬱,哲理思考也更加深入;對形式的追求更加熱衷。這些特點,在各流派中表現不一。

“存在主義”首先是一個哲學概念,作為文學流派的存在主義最初出現在二戰前夕的法國,在戰後成為影響歐美乃至世界的文學思潮,其創作繁榮的根源在於慘絕人寰的戰爭。薩特、加繆等存在主義代表作家都曾親曆二戰,深切感受過戰爭帶給人的焦慮、抑鬱、荒謬、恐怖和絕望,這些都成為存在主義文學的主題。這些作品關注個人的生存問題,適應了人們擺脫日益加深的危機感和失落感的需要,因而引起了社會強烈的反響。

法國哲學家、文學家讓—保羅·薩特(1905—1980年)的創作對世界思想史及文學史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日記體中篇小說《惡心》記述了一位叫洛根丁的青年曆史學者枯燥的生活片段。他準備為一位18世紀的侯爵寫一部傳記,然而他對一切都感到厭倦,這種厭倦具體表現為他對所接觸的一切都有一種生理上的“惡心”感受,甚至包括咖啡館掌櫃的吊帶都讓他“惡心”。薩特最終將這種感受上升到存在論的高度,認為這是洛根丁對現實世界的否定性認識。盡管《惡心》中的洛根丁具有無處不在的惡心感和精神深處的迷茫感,但他仍然是一個具有主體自覺和批評意識的主體,這是該小說的積極意義所在。薩特的戲劇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本上都是探討人類的生存境遇和自由選擇的主題。《間隔》的故事發生在地獄,戲劇場景是第二帝國時期風格的客廳,主要人物是三個鬼魂,他們生前都是卑鄙小人,此刻在地獄中互相審判和互相折磨,展示出一幅委瑣醜惡的人際關係圖。薩特試圖表明,人的存在固然決定於自我選擇,但選擇什麼卻可以將人們引向不同的生命本質,由此,薩特使其自由選擇理論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道德論的支持。

加繆(1913—1960年)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另一位大師。中篇小說《局外人》是加繆的成名作,小說的主人公莫爾索以一種冷靜得近乎冷漠的口吻講述了他母親的死以及之後第二天的經曆,他糊裏糊塗殺了個人而被判處死刑。小說還偶爾會進入莫爾索的內心,透視他對於世界的荒謬感受。加繆認為莫爾索的冷漠其實是對自我生存狀態的懷疑而引發的覺醒,盡管這種覺醒是以死亡為代價的。《局外人》中比故事情節更有名的是寫作手法,一種排斥了主觀情緒和感情的中性的寫作:“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老院的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是昨天死的。”小說的敘述方式和主題構成有機的統一。散文隨筆是加繆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西弗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因過於狡猾機智而得罪諸神,被懲罰把一塊巨石不斷重複地推上山頂、使之滾落、再推上山頂,其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在哲學隨筆《西西弗神話》中,加繆倡導對人類荒謬存在處境的反叛,並在這種反叛中確立自己生存的意義。這部作品與《局外人》互相印證,共同完成對“荒誕性”主題的探析。

作品欣賞

◎《局外人》選段 加繆

莫爾索因為母親死了不悲傷,下葬第二天就和女人廝混,還糊塗中殺了人被判處死刑,臨死前他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一番思索。

他(為莫爾索做死刑前禱告的神甫)走了之後,我平靜下來。我累極了,一下子撲到床上。我認為我是睡著了,因為我醒來的時候,發現漫天星鬥照在我的臉上。田野上的聲音一直傳到我的耳畔。夜的氣味,土地的氣味,海鹽的氣味,使我的兩鬢感到清涼。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靜,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這時,長夜將盡,汽笛叫了起來。它宣告有的人踏上旅途,要去一個從此和我無關痛癢的世界。很久以來,我第一次想起了媽媽。我覺得我明白了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遊戲。那邊,那邊也一樣,在一個個生命將盡的養老院周圍,夜晚如同一段令人傷感的時刻。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了解脫,準備把一切再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準備好把一切再過一遍。好像這巨大的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麵對著充滿信息和星鬥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之以仇恨的喊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