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黏多糖病Ⅱ型
(一)概述
亨特綜合征(Hunter syndrome),該綜合征由Hunter(亨特)首先報道,並與黏多糖Ⅰ型相似,唯症狀較輕。在遺傳方式未區別之前曾似Hurler-Hunter(胡-亨)綜合征命名也稱硫酸乙酰肝素硫酸酯酶缺乏症。僅見於男子。
(二)病因病理
該病的遺傳方式為X-隱性遺傳,患兒母親半數以上在纖維細胞中可發現黏多糖積聚。尿中排出黏多糖成分為硫酸軟骨素B和硫酸肝素。
(三)臨床表現
本綜合征與黏多糖病Ⅰ型相似,但較輕,且病程發展也緩慢,無角膜混濁和腰椎後突畸形,但有耳聾,皮膚有溝狀和結節病損,智力減退也較緩慢。預後也較Hunter綜合征(黏多糖病Ⅰ型)好。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同黏多糖病Ⅰ型,但無角膜混濁及胸腰段後突畸形,患兒可有聽力障礙和皮膚損害。
(五)治療
本病無特殊治療方法,一般可存活30年,患者往往會因合並肺性高血壓和心髒病而死亡。
二十一、黏多糖病Ⅲ型
(一)概述
桑菲列浦綜合征(Samfilippo syndrome),該綜合征又稱肝素尿綜合征。
(二)病因病理
該綜合征的突出生化變化是尿內過量的硫酸乙酰肝素排泄。在白細胞和骨髓細胞內也有過量的異染顆粒(Reilly顆粒)出現,本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三)臨床表現
患兒的主要臨床特征是智力嚴重減退,有時出現多毛症。無角膜混濁和心髒異常。其他體征如肝脾腫大、關節僵硬、骨畸形及身材短小者都比Hurler綜合征(黏多糖病Ⅰ型)輕。
(四)診斷
主要依據測量尿中硫酸乙肝素排泄量。
(五)治療
目前尚無特殊療法。
二十二、黏多糖病Ⅳ型
(一)概述
莫爾基奧綜合征(Morquio syndrome),該綜合征是1929年由烏拉圭兒科醫師Morquio與Brailqgord首先報道,故又稱Morquio syndrome,(莫爾基奧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於黏多糖異常,尿中排出多量黏多糖,主要是角質硫酸鹽,故又稱為酸角質尿征。
(二)病因病理
患兒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為黏多糖代謝異常引起尿中排出大量的黏多糖,主要為角質硫酸鹽。故本病主要典型的骨骼變化,侏儒症,其次為角膜混濁和主動脈閉鎖不全。
(三)臨床表現
自患兒承重時即出現骨骼係統的改變,隨年齡增大畸形不斷加劇,可終致下肢不能行走。骨骼係統的表現為侏儒,胸椎後突,手足及髖和膝屈曲畸形,患兒麵部的特殊表現是鞍狀鼻,眼距增寬,角膜混濁,智力可基本正常。一般發育到少年時出現主動脈閉鎖不全。如有第2頸椎齒狀突發育不全可致環樞椎半脫位,造成高位截癱。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該型黏多糖病在X線影像早期階段(2歲以前)很難與黏多糖病Ⅰ、Ⅱ型鑒別。該型患兒多在18個月起病,體矮、臂短、腰椎前凸,臀部後翹,桶狀胸、肘外翻、腕大、手畸形、並向尺側偏斜,角膜混濁,進行性耳聾,但智力正常。
X線表現骨關節變化最明顯。胸、腰椎前緣變尖,椎體扁平,齒狀突發育不全、肋骨前端增寬,呈木槳形。髖骨縮窄、髖外翻及半脫位。
(五)治療
本綜合征無特殊治療方法,大多數患兒往往因多種合並症,多於20歲以前死亡。
二十三、黏多糖病Ⅴ型
(一)概述
契尼綜合征(Scheie syndrome),該綜合征又稱變異性Hurler(胡爾勒綜合征,又稱Scheie綜合征)。
(二)病因病理
該綜合征目前有些學者將此病歸納為黏多糖1-S型,這主要是由於缺乏α-左旋艾杜糖醛酶引起的,比較少見。
(三)臨床表現
該綜合征的臨床特點是身高不正常,但智力與壽命均正常,伴有角膜混濁,手指僵硬伴有色素性視網膜炎,爪形手,毛發增多,往往伴有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和腕管綜合征。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主要檢測尿內硫酸軟骨素B的排出量,一般均明顯升高。
(五)治療
無特殊療法。
二十四、黏多糖病Ⅵ型
(一)概述
馬-蘭綜合征(Maroteaux-Lamy syndrome),該綜合征是1963年由Maroteaux和Lamy首先報道,本病罕見。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二)病因病理
該病的病理改變基本同Hurler(胡爾勒綜合征)相似,尿中往往排泄過量的硫酸軟骨素B,病情較輕,智力正常。
(三)臨床表現
與黏多糖病Ⅰ型相同。
(四)診斷
檢測尿中硫酸軟骨素B排泄量增多否。
(五)治療
無特殊療法。
二十五、黏多糖病Ⅶ型
(一)概述
斯利綜合征(Sly syndrome),該綜合征又稱為β-葡萄糖醛酸酶缺乏症,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又稱Sly綜合征。
(二)病因病理
主要為β-葡萄糖醛酸酶缺乏所致,尿中排出硫酸肝素和硫酸軟骨素。
(三)臨床表現
患者多為幼童即發病,肝脾腫大,角膜混濁,伴多發性骨發育不全,智力減退。脊柱有後突畸形,胸部前後徑增大,肋骨中部寬,鎖骨和四肢短。
(四)診斷
X線可見多發性骨發育不全,顱骨大骨縫中閉,蝶鞍大呈丁字形,乳突發育不良,胸腰段椎體上部發育不良,齒狀突發育不良,骨盆變小,坐骨大切跡小而尖。髖臼陡直,管狀骨擴張,股骨頭骨骺早閉,股骨骨膜增生。
(五)治療
無特殊療法。
關於黏多糖病,主要是尿生化分析,一般分為七型,這種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骨膠原纖維膨脹,缺乏正常膠原纖維的均一性特征。成纖維細胞,軟骨細胞及骨細胞有腫大現象及空泡形成,這可以使骨的發育出現障礙而致畸形,但還有許多如甘露糖病(α甘露糖苷缺乏病)GMI神經苷脂症(β-半乳糖苷酸缺乏症),多發生硫酸酶缺乏症以及黏質病Ⅰ、Ⅱ、Ⅲ型等均有類似黏多糖的改變,其鑒別特點要檢測尿中有無過多的黏多糖及角膜有無混濁。
黏質病Ⅰ型又稱神經氨酸酶缺乏病(formiy muaclipidosig),黏質病Ⅱ型(Ha-cdipidosisll),黏質病Ⅲ型(又稱Macdipielosis)。
二十六、骨-腎病綜合征
(一)概述
範康尼綜合征(Fanconi syndrome),該綜合征1924年由Lignac報道是重症佝僂病合並發育障礙與腎髒病變致髒器內有胱氨酸積累,爾後1931、1934年分別又由瑞士醫師Fanconi和Detoni報告嚴重佝僂病合並有蛋白尿和糖尿,此後又有多次報告胱氨酸積累症是小兒Fanconi綜合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