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古中亞複合巨型縫合帶南緣構造演化(一)(1 / 1)

摘要

介於西伯利亞地台與中朝地台——塔裏木地台——卡拉庫姆地台之問的中亞古生代造山帶,是世界上典型廣闊的複合巨型縫合帶本文根據近年中美地學合作在該帶南緣(新疆東、西準噶爾、天山以及內蒙古等)實際調查,重點是古生代(晚前寒武紀以來)蛇綠岩及構造演化的研究,這一地帶古生代的構造演化特點是:圍繞古陸邊緣洋盆轉化為陸,有規律的向大陸不斷消減增生,最終形成了大陸上獨特的複合巨型縫合帶

由於蛇綠岩代表洋殼一上地慢殘留體,對它的分類、對比研究、對了解洋盆演化和古構造環境重建有重要意義,因而本文首先對蛇綠岩特征、時代及類型等進行闡述討論;從蛇綠岩地球化學資料、共生沉積建造性質以及代表慢速擴張不發育的堆晶岩(小岩漿房)等推斷,該帶蛇綠岩主要形成於小型洋盆如弧後盆地、邊緣海盆以及陸間海盆等內

新疆的大地構造演化主要可分出:早寒武紀古克拉通形成階段,古生代為主的有限洋盆演化階段及陸(板)內造山、山鏈發展階段,作者以新疆大地構造演化為例閑述了有限洋盆含意,並認為巨型縫合帶南緣不存在廣闊浩瀚大洋,一些地帶類似現代西太平洋弧——盆構造格局。

文後對準噶爾盆地基底性質、藍片岩帶及洋盆規模等作了重要討論。

引言

介於西伯利亞地台與中朝地台——塔裏木地台(塊)——卡拉庫姆地台之間的中亞古生代造山帶,是大陸岩石圈板塊內顯生宙洋盆聚散、焊接、碰撞褶斷成山的典型地帶,我們將這一東西向、向南呈弧狀的古生代為主的造山帶、稱為古中亞複合巨型縫合帶(簡稱為巨型縫合帶或巨縫合帶、近幾年中美合作考察,主要集中在該帶西南緣塔裏木以北的天山,東西準噶爾及內蒙古東段等地帶研究表明,中、晚元古代,這一帶已出現古裂穀,古生代的構造演化特點是:圍繞古陸邊緣,洋轉化為陸,有規律地向大陸不斷增生,這一演化最終結果,形成大陸上獨特廣袤的巨型縫合帶洋盆的發生、發展,大陸的增生、演化,蛇綠岩和高壓變質帶提供了重要的曆史記錄,因而,本課題側重對蛇綠岩和古生代以來構造曆史的研究進而闡述這一巨縫合帶演化特征,探討大陸造山帶形成、演化模式對該帶的深人研究,也是將板塊構造學說運用於大陸岩石圈的進一步驗證。

關於前寒武紀,特別是早中前寒武紀中亞巨縫合帶及其毗鄰大小不等的古老陸核相互間的時、空關係、構造演化,以及古地磁(數據極為有限)等方麵問題限於近年考察內容時問等,本文不予更多涉及此外,本論文集內已有專門論著闡述內蒙古和東、西準噶爾及天山構造演化,故本文僅對該帶蛇綠岩及構造演化作綜合概述,著重近年新資料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