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2章 暮遠:熱切關注本土生活(1 / 2)

王岩森

暮遠,本名楊釗,另有筆名山狼、山人。回族,1957年出生於寧夏同心縣。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雜文學會副會長。

暮遠於1987年開始雜文創作,迄今已發表雜文作品400餘篇,並有多篇作品在全國及區內雜文征文中獲獎。其1987—1995年間創作的雜文作品結集為《夜行者獨語》,由寧夏人民出版社於1995年11月出版發行。暮遠是寧夏雜文作者中在區外報刊,特別是一些全國性雜文報刊(如《雜文報》、《雜文界》)上發表雜文作品最多的一位,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他的雜文創作實力。

暮遠是活躍於寧夏雜文界的可數的幾位土生土長的回族作家之一,也許正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回民的緣故,使得他對生活、工作的這方水土有著一種非同尋常的熱切關注,特別是對這塊土地上存在的種種嚴重問題、不良現象有著一種異乎尋常的敏感,即便是這些現象、問題並不為寧夏所獨有,他也會痛心疾首,表現出一種常人難以理解的憂慮甚至憤激。在他創作發表的雜文作品中,有1/3左右是直接寫寧夏或與寧夏有關的。這在寧夏的雜文作者中,不說是惟一的一位,至少也是十分罕見的。他對寧夏的封閉、保守、落後有著切身的體會,所以常常會在自己的作品中發出憂患、憤激之辭。他為寧夏人的慢條斯裏、不講效率而氣憤、傷心(《寧夏人,你為什麼不著急?》);他因外地人不知寧夏在哪裏而壓抑、沉重(《寧夏在哪裏——問自己》);他對寧夏人的思想保守、觀念落後感到焦灼、不安(《差距?差距!》)。同時,由於對作為一個寧夏人對家鄉的發展、進步應負的曆史責任有著明確而清醒的認識,所以,對於寧夏存在的種種問題、弊端,他並沒有隻是停留在憤激不平上,更沒有去怨天尤人,而是在實事求是、不加隱諱地暴露寧夏存在的問題、弊端,指出寧夏存在的差距、不足的同時,積極而認真地為問題的解決謀劃良策,為社會的發展尋找出路。他真切地提出寧夏人要更新觀念、解放思想,而且要從領導幹部做起(《差距?差距!》);他強烈地呼籲寧夏人盡快從坐而論道的空談中走出來,把更新觀念、解放思想由紙上的討論變為切實的行動(《清談“說”與“做”》)……魯迅說過,創作總根於愛。暮遠的許多寫寧夏的或與寧夏有關的雜文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憂患也好、憤激也罷,歸根到底,正是源於他對養育自己成長的家鄉的赤誠而執著的愛。很難想象,一個對家鄉沒有絲毫感情的作家,會如此熱切地關注家鄉的現實與發展。他在《夜行者獨語·後記》中明確說過:“我是寧夏人,又是回族,自然會更多地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寧夏本土。”語雖平淡,但對家鄉的那種濃鬱而熾熱的情感卻溢於言表。

暮遠的雜文創作並沒有僅僅局限於寧夏本土。相反,在立足寧夏本土、關注寧夏本土的同時,更將自己的視野擴大到寧夏以外。即使那些關注寧夏本土生活的作品,作者也往往將其放在全國這一背景之中加以觀照,從而使其差距、問題暴露得更為明顯、突出,也使得其作品更富有現實針對性和思想穿透力。他的相當一部分作品對於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如反腐倡廉、民主建設、法治建設等,予以極大的重視。由於長期在監察部門供職的緣故,使得他接觸了大量有關官員腐敗、違法亂紀方麵的材料,正是這種職業條件和T作性質,反腐倡廉始終成為他雜文創作關注的主要話題之一,而且這一題材的作品,最能體現暮遠雜文識見獨特、立意深刻的特點。他的《腐敗現象起因別解》一文,認為腐敗現象的起因除了封建思想的遺毒,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法製不健全,新舊體製轉軌過程中的客觀因素,執法不嚴等外,決策上不應有的失誤、政策上的盲目性,也是導致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關於前幾點原因,人們已談了許多,可以說已達成了共識;而作者這裏指出的原因,卻是人們很少注意到的,至少是人們很少談論到的。由於作者能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所以其觀點能予人以很大的啟發,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極少數”之外》一文,針對不少人心目中“腐敗分子是極少數,普遍存在著的是腐敗現象”的糊塗認識,強調當前反腐倡廉形勢嚴峻,我們不妨寧可把腐敗分子想象得多一些,寧可把腐敗現象看得重一些,以超平常的精力和實力投身於反腐敗鬥爭中,這於我們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是大有裨益的。作者不盲目從眾,不輕易接受已有的現成結論,也不為事情的表麵現象所迷惑,而是對事物作刨根問底式的反複認真的思考,將隱含於其背後的實質、真相一一揭出、揭破。他的《“教育”質疑》一文,對企圖通過教育的手段、方式來達到反對腐敗並進而消除腐敗的目的、做法提出質疑。明確提出,在反腐敗中,教育的作用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過分強調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就會借受教育而掩蓋問題的真相,這樣,我們的反腐敗就達不到真正的目的。作者善於在不疑處有疑,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有助於更好地發揮雜文作品明辨是非的作用。上述幾篇雜文的成功,得益於作者在創作中堅持的“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求實態度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