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婁的思想充滿展示化、協調的傾向,他對社會主義抱有偏見,又對資本主義缺乏信心,因而對人類的前途感到困惑。這反映了美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這樣,使貝婁的思想陷入了深刻的矛盾和危機。
貝洛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他擅長於表現人物內心的活動,想象豐富,感染力強。
他曾獲得多種文學獎。1976年,他以“對當代文化富於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1915年10月17日生於紐約一個時裝商人的家庭,父親在30年代初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破產。中學畢業後在一家汽車零件批發公司工作兩年,後進入密執安大學,開始戲劇創作,寫過4部劇本,並兩次獲獎。1941至1944年當過卡車司機、侍者和製盒廠工人,後又在海軍船塢做安裝技工的助手,同時為電台寫劇本。1944年,《鴻運高照的人》問世,這是他的第一部在百老彙上演的劇本。
1947年,米勒以劇本《全是我的兒子》而成名,獲得紐約劇評家獎。這是一出易卜生式的社會道德劇,寫一家工廠老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向軍方交付不合格的飛機零件,以致21名飛行員墜機而死,他雖逃脫了法律的製裁,卻受到良心的譴責,認識到那些喪命的飛行員“全是我的兒子”,因而飲彈自盡。
1949年,他的《推銷員之死》獲得紐約劇評家獎和普利策獎,並使他獲得國際聲譽。劇本敘述一個推銷員因年老體衰被老板辭退,深受打擊,於神經錯亂中駕車出外,車毀身亡。這出戲揭穿了美國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神話,曾被美國一家刊物稱為“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國精神大廈下的定時炸彈”。有人甚至把米勒看成是“一個被悲劇所迷惑的馬克思主義者”,稱這部劇本是“共產黨的宣傳”。1951年他改編了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在美國上演後獲得好評。
50年代初,美國麥卡錫主義興起,米勒於1953年根據北美殖民地時代一樁“逐巫案”創作曆史劇《煉獄》,以影射當時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對無辜人士的迫害。他因早期曾參與左翼文藝活動而一再受到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傳訊。1956年,他因拒絕說出10年前曾和他一起開會的左派作家和共產黨人的姓名而被判“藐視國會”罪,處以罰金與一年徒刑,1958年最高法院將這一罪名撤銷。在這時期,米勒寫了一出反映30年代美國職工生活、帶有自傳性質的感傷獨幕劇《兩個星期一的回憶》(1955)和反映意大利籍工人在美國的不幸遭遇的兩幕悲劇《橋頭眺望》(1957)。
1956年米勒和妻子離婚,與好萊塢名演員瑪麗琳·夢露結婚。1960年他根據自己的短篇小說改編成一部電影劇本《不合時宜的人》,描寫一群空虛、孤獨而無所適從的人相互尋求安慰。1961年電影拍攝完成,他們離婚,米勒又與原籍奧地利的女攝影師英吉保麗·莫拉斯結婚。
1964年,他發表一出關於現代人在社會上生存問題的劇本《墮落之後》,自傳性色彩濃厚。有些評論家認為作者敢於暴露自己的靈魂而寫出“一部意義深遠的自傳體文獻,堪與奧尼爾的《直到夜晚的漫長一天》相並列而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