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可以開發和利用的、決定某個經濟體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的位置和形狀的自然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的總和。地方經濟發展取決於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資源。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更多的財富,以滿足公眾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而資源在稀缺的同時又具有多種用途。所以,對資源的理解和使用就構成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關鍵。

資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現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受人類利用資源能力的限製,人類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資源稀缺的原因是: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所以對資源的需求也是無限的。解決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經濟學的重要使命。經濟學家把能夠滿足人們欲望的物品分為兩種:

(1)自由物品(freegoods)。這種物品與人的欲望相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空氣、陽光、海水等。自由物品最主要的經濟特征是:人們占有、使用或消費它,不需要支付代價,即價格等於零(P=0)。

(2)經濟物品(economygoods)。這類物品不能完全滿足人的欲望,我們麵臨的絕大多數物品屬於經濟物品。這些物品,因為稀缺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因此,人們占有、使用或消費它,就需要支付價格(P>0)。稀缺程度越高,價格越高,人們常說的“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指的就是這類物品。有人認為,一種商品價格的高低,取決於這種商品對人的效用。這種觀點也許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也知道,消費者購買一種商品,可以有兩種價格:第一種是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價格,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價格當然取決於這種產品能夠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程度(效用)。第二種是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市場價格,消費者實際支付的市場價格是由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的,而一般的消費者又不能影響市場的供求關係,所以不能影響市場價格。對人最重要的自然是空氣,但人們可以免費使用,許多對人可有可無的產品,價格卻很高,足見價格是商品稀缺程度的函數。

而稀缺的資源對經濟發展規劃的製定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富裕與貧困、發達與落後往往與資源聯係在一起,而資源經常被認為是一種自然資源。落後的原因,經常被認為是自然資源的約束過於嚴格。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並沒有必然的聯係,那些自然資源非常稀缺的國家或地區,往往經濟發展水平很高,而當我們去探究某些地區貧困的原因時,往往首先驚詫於這些地區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為什麼自然資源這麼豐富的地方,經濟發展卻如此落後呢?

什麼是落後?為什麼落後?是發展經濟學的一道難題。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經濟增長速度、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等經濟學的指標都成為人們分析和研究發展問題的指標。

我們認為研究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還必須從分析資源出發,準確地理解資源,並根據資源稟賦製定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

資源就是財富的生產力,而財富的生產力比財富本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經濟學意義上的資源包括:人的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如果我們把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資源進行細分,可以從以下幾方麵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