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王朝的最後時光(4)(1 / 3)

天啟元年(1621年)十月,奢崇明進逼成都,打著大梁的旗號,從四麵向成都發起了圍攻。當時,成都城內守城的明軍僅兩千多人。在這種情況下,布政使朱燮元、周著和按察使林宰分門固守,死守城池,多次指揮士兵將奢崇明的進攻打退。十二月,各道援兵相繼抵達,安嶽、樂至兩縣也先後被明軍收複。與此同時,叛軍也先後多次派出援軍到成都,雙方接戰多次,互有勝負。到十二月底,雙方已相持80多天。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奢崇明部將羅乾象暗中與朱燮元溝通,表示願意做明軍的內應,這使得明軍得以知曉叛軍的全部動向。幾日後,朱燮元令牙將周斯盛詐降,設下埋伏等待奢崇明,但被奢崇明逃脫。不久,奢崇明準備撤走。二十八日夜,羅乾象在叛軍營中四處縱火,朱燮元率明軍對奢崇明部發動夾攻,奢崇明父子奔往瀘州,羅乾象則歸順朱燮元。這樣,在被困102天後,成都之圍終於被解。明軍乘勝追擊,三月,收複江安、新都、遵義。五月,明軍進抵重慶附近,並對重慶發起了圍攻。二十七日,叛軍頭目樊龍、張彤、何若海等31人被明軍設計擒獲,重慶被收複。六月,明軍又收複了瀘州。

就在奢崇明節節敗退時,水西安邦彥又發起了叛亂,並且還非常囂張。安邦彥是貴州水西宣慰司宣慰使安位的叔父。水西宣慰司轄地東起威清、平壩,西至烏撒,南抵安順,北達赤水,介於川黔兩省之間。從明初洪武初年起,安氏便世襲水西宣慰司宣慰使一職,管理當地苗民。

洪武十四年(1381年),安靄翠死,宣慰使之職由其妻奢香代襲。奢香死後, 宣慰使一職由她的兒子繼承。奢香曾前往南京覲見朱元璋,安氏每年都會向明廷貢獻馬匹及其他地方土產。萬曆末年,年幼的安位繼承了水西宣慰職之職,並由其母奢社輝代管,但實際上實權都是由安位的叔父安邦彥掌握著。安邦彥頗具野心,一心想割據稱王,得知奢崇明在重慶叛亂的消息後,便也開始積極籌劃起來。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安邦彥挾持安位起兵,並自稱“羅甸王”。當地的48支苗民的頭目安邦俊、魯蓮等人也蜂擁而起,予以附和。

起事後,安邦彥首先攻陷畢節,接著又分兵攻陷安順。洪邊土司宋萬化又糾合苗仲九股攻陷龍裏。安邦彥自己則渡過陸廣河直趨貴陽,並於二月七日以10餘萬的兵力圍困貴陽城。貴陽城中當時的明軍守兵還不到三千人,於是緊急招募新兵四千人。不久,總兵官張彥芳又率援軍抵達,使城中兵力達二萬餘人。撫臣李法、按臣史永安與總兵張彥芳合力抗敵,多次將安邦彥的進攻擊退。當時貴陽城內的糧食供應日漸緊張,倉庫所儲備的米本來僅二萬石,而從圍城開始城外居民就大量湧入城內,城內人口急增,米價猛漲,最後城內的居民隻得以樹皮草葉充饑。天啟二年(1622年)十二月初,巡撫都禦史王三善率兩萬明軍進抵貴陽城下。安邦彥錯誤地估計了王三善的兵力,以為其所率兵力達10萬以上,擔心己部會被王三善打敗,於是便率軍撤走。明軍趁勢掩殺,結果大勝安邦彥,安邦彥則率軍退往陸廣河外。貴陽城之圍,從二月份城被圍到十二月解圍,曆時十個月,城中的居民大部分被餓死,活下來的僅千餘人。

王三善以兩萬兵力打敗十萬叛軍,在當時威震中外,但王也因此生出輕敵之心。天啟三年(1623年)正月,王三善命總兵劉超渡過陸廣河,直搗安位老巢。

同時,又命總兵官張彥芳渡鴨池,向安邦彥總部所在地發起進攻。這兩路明軍共有漢兵、土兵六萬,結果均遭慘敗。而直到這時,王三善仍不接受教訓,還要會師對之進討。其他將領認為澤溪以西,林密山高,不利於進軍,但王三善未接受這些建議,並於該年閏十月,率六萬人渡烏江,進駐大方(今貴州大方縣)。但由於是孤軍深入,援軍沒有跟至,並且糧食供應斷絕,隻得又於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退兵,而安邦彥則乘機派兵緊隨明軍進行襲擊,中軍參將王建中、副總兵秦民屏等人先後戰死。王三善本人也誤中安邦彥屬將陳其愚的詐降計,遭到安邦彥的伏擊,被俘後遭殺害。

四川方麵,天啟三年(1623年)四月,明軍收複遵義。不久,奢崇明的老巢永寧也被朱燮元率軍攻克,叛軍降者達兩萬餘人。明軍乘勝追擊,連下紅岩、天台二寨,接著又攻克舊藺州城(今四川古藺縣)。奢崇明、奢寅父子走投無路,於是便投奔貴州水西的奢社輝。奢社輝既是奢崇明之妹,同時又是安位之母。六月,川兵入貴州龍場,捕獲奢崇明的妻子安氏及奢崇輝、蔡金貴等人。之後,安邦彥與奢崇明合兵一處,尤其是天啟四年(1624年)三月王三善被殺之後,奢安聯軍又猖獗一時,繼任的總督張鶴鳴龜縮在貴陽城內不敢出兵,安邦彥氣焰十分囂張,甚至還自稱“四夷大長老,號崇明大梁王”。

朱燮元采取了勸降的計策,並給那些下層土目發放金銀財帛,以作招撫。天啟六年,奢寅的部下阿引及水西苗老虎將凶悍殘忍的奢寅殺死,不久便率部向朱燮元投降。二月,總督朱燮元因父喪必須回家守孝,巡撫閔夢得繼任總督。他隻是調度諸省明軍與叛軍周旋,而一直都沒有將之徹底製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