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文化源遠流長,現今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貨幣在哪裏?你是否了解我國貨幣的起源?

中國錢幣大致可分古錢、銀幣、銅元及紙幣四大門類。其中,古錢是錢幣收藏的大宗,從五千年前的貝幣一直到清末的方孔圓錢,都歸入古錢的範疇。

據古籍記載,我國最早的貨幣有金、銀、銅、玉、貝殼、龜甲等。從考古發掘資料可知,貝在商代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鄭州早商墓中發現了用貝隨葬現象。殷墟商代晚期墓葬中用貝隨葬現象更加普遍,一般小型墓葬隨葬海貝至少一枚,多至數十枚。墓葬中貝多置於死者口中、手內、腳下或成堆堆放。墓葬規格越高,隨葬貝的數量越多。著名的殷墟5號墓(婦好墓)隨葬海貝多達6000餘枚。這種用貝隨葬的習俗在中原地區一直延續至春秋晚期。另外西周金文中還有許多以貝賞臣的例子,如1973年遼寧朝陽喀左窖藏銅器出土銅方鼎的銘文中有賜貝“朋二百”的記載。河南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青銅仿貝(公元前14—前11世紀),則完全仿大孔式海貝製作,應是中國金屬鑄幣的濫觴。

目前所發現的資料表明,商周墓中出土之貝多為學名為“貨貝”的海貝,背部有人工穿孔,可以穿係,年代較晚者背部經過磨銼。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南安陽殷墟晚商墓中曾出土少量無文銅貝。1971年山西省保德縣林遮峪村,晚商墓中與車馬器同時出土有無文銅貝109枚,而河南輝縣琉璃閣甲墓、山西侯馬上馬村13號墓還發現了包金銅貝。以上幾座墓葬皆屬春秋中期。這些銅鑄幣,在商周時代是否具有青銅鑄幣的職能,目前學術界見解不一,但現有資料表明,真正的金屬鑄幣大約始於西周至春秋(約公元前800—前700年)時期。從考古資料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是在王畿(即周王室領地)、三晉地區流行的,由農業工具“鏟”演變而來的空首布,後來空首布逐漸演變成各種平首布;約自春秋晚期開始,在燕、齊、趙等地還鑄行有不同形製的刀幣,並一直流行至戰國時期。布幣、刀幣,是在金屬器出現和生產力提高而轉向對生產工具崇拜的情況下產生的,它們已不是實物貨幣,隻是在名稱、形製上仍帶有定的實物痕跡,是一種承上啟下的貨幣;圓形有孔的錢出現較晚,大約自戰國中晚期開始在各國流行,已完全具備了貨幣的合理要素。這種形製的鑄幣後來為曆代所沿用,成為錢幣的主要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時期在南方的楚國曾流行銅質仿貝,且有黃金鑄幣,這是獨特的,有別於中原地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