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飛機的誕生

萊特兄弟是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人。哥哥韋伯·萊特生於1867年,弟弟奧佛·萊特比他小4歲。年幼時,父親曾送給他倆一架用飛行陀螺製作的、用橡皮筋做動力的直升飛機玩具,兄弟倆愛不釋手,依照著做了好幾架。

由於家境貧困,兄弟倆都沒有受到高等教育,隻能靠修理自行車維持生計。原來,萊特的祖先200年前來到美國,而後創辦了萊特股份有限公司,設計並生產了“開路牌”自行車。但是隨著家境的日趨衰弱,到萊特兄弟倆這一代,早已今非昔比了。

後來,弟弟買了一台印刷機,開始了自己10多年平靜的生活,哥哥沒有超過弟弟,隻能跟著弟弟忙於每周一期的報紙。第二年,弟弟同另外3個同事創辦了日報。1896年,利林塔爾從滑翔機上摔死的時候,哥哥29歲,弟弟25歲,他們是從自己的報上得到這意外消息的,感到很難過。原來平時兄弟倆也十分熱心飛行研究,經常閱讀討論有關飛行的報道和文獻,關注著飛機研究的進程。雖然他們文化不高,但卻勤於學習,善於鑽研。

就在這時,一連串的飛行失敗消息傳了過來:1899年,英國的皮爾徹因試飛失事喪命;此後,英國飛行專家馬克沁試飛摔傷;接著,法國技師亞德製作的飛機在飛行中破碎,但這一切都動搖不了兄弟倆的決心。萊特兄弟像哥哥從利林塔爾處學習了成功的經驗,著手對鳥的飛翔進行研究。他從家裏的書架上取下了一本馬耶博士寫的書——《動物的結構》,這本書第一次描述了海鷗翅膀的運動情況,它激起了萊特兄弟的思考:如果鳥的身體能由翅膀來支撐,為什麼人的身體就不能呢?在3年的時間裏,他們研究了能得到的所有的資料,然後又來到華盛頓。

在那裏,他們發現了另一個研究飛行的夥伴蘭利,當時蘭利已經製成了一架蒸汽動力模型飛機,並且飛行了5.6千米遠。

兄弟倆認為,在空中如果要較好地控製飛機,首先必須弄清楚升力和重力的問題,因此他們和利林塔爾一樣,開始對鸛進行研究。他們晚上學習德文、讀書,白天則集中精力觀察鸛的飛行。利林塔爾在書中寫道:“每一隻鳥都是一名奇技表演師,誰要飛行,誰就得模仿鳥。”為了真正從鳥的飛行中得到啟發,他們不顧一切地跑上荒山,仰臥在岩石上,一連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觀察鳥的飛翔動作:它們怎樣起飛?怎樣盤旋?怎樣滑翔?每當他們從山上回來,就又急切地投入學習,他們學習數學、空氣動力學,而且還全麵總結前人失敗的經驗教訓。

1900年,萊特兄弟製成了他們的滑翔機。當時的滑翔機,最初的飛行都像放風箏似的,先用繩子在風中把滑翔機放起來,然後才能進入滑翔。如果想使滑翔機產生足夠的升力,必須得有特別強勁的逆風。他們在美國的魏爾赫巴瑞爾取得進展之後,又選擇了一個新的地點,是處於基蒂霍克比鄰的海岸,從北卡羅萊納大陸延伸到阿特蘭蒂先一個古老半島上的漁村。萊特第一次旅行到這裏考察了一個星期。在這個試飛場,他們先是對滑翔機進行了無人試飛,試飛情況良好;於是,兄弟倆先後坐進他們的滑翔機,進行乘人試飛,結果仍然良好。

試飛的成功,大大鼓起了萊特兄弟的信心,他倆開始了連續的試飛試驗。

他們認為,雖然利林塔爾滑翔了2000多次,但從時間上算,在空中總共才5個多小時,應該說在空中的時間太少了。

而他倆從1900年到1902年之間,先後進行了1000多次滑翔飛行試驗,獲得了大量的寶貴數據,並且冒著生命危險揭示了空中急轉、傾斜滑行、拐彎等一個個飛行奧秘。在這同時,他們還仔細觀察了鳥類的飛行動作,注意到鳥類每當轉彎時,往往會將翼尖和翼邊轉動和扭動,以保持身體的平衡。

根據這些新發現,1902年萊特兄弟又製成了翼端卷曲並裝有活動方向舵的先進滑翔機。

1903年,萊特兄弟在取得了大量滑翔飛行經驗之後,計劃往滑翔機上安裝當時最先進的汽油活塞發動機。但是,安放多大的才合適呢?他們不清楚。

於是,他們就一次次地往滑翔機上裝砂袋進行實驗,最後弄清了滑翔機的最大運載能力隻有90千克,這就是說,安在滑翔機上的發動機不能超過90千克,可當時人們生產出來的最小的發動機也有140千克,怎麼辦?兄弟倆在一位名叫狄拉的機械工人的幫助下,造出了一部重量為70千克的發動機。接著又試製了螺旋槳,這種螺旋槳細而長,和船上的完全不一樣。

就這樣,一架用輕質木料為骨架,帆布為基本材料的雙翼飛機製造成功了,他們將它命名為“飛行者”號。這架飛機的雙層機翼能提供升力,活動方向舵可以操縱升降和左右盤旋,發動機推動螺旋槳,駕駛者俯臥在下層主翼正中操縱飛機。

一直到這一年的12月15日,各種工作才準備完畢,當發動機開動時,飛機在長長的跑道上跑了起來,升起了5米多高,但不知何故,飛機的鼻輪落了下來。修理以後,於12月17日重新試飛。

沒見過這次飛行的人們,仍然不相信萊特兄弟的飛機上天這個消息是真的,當記者把這一成功的消息發布給21家報館後,隻有3家報紙發表了這個消息。

萊特兄弟並沒有氣餒,他們回家又設計了第2架“飛行者”號,換用了性能較好的內燃發動機,這架飛機於1904年5月製造完成,並在他們的出生地代頓市以東大約13千米的赫夫曼大草原上進行試飛。他們一共進行了105次飛行,最長的持續飛行時間超過了5分鍾,飛行距離達4.4千米。但是,他們碰到的一個嚴重問題是,在急轉彎過程中,“飛行者”號操縱不靈,容易造成失速,並且失去控製。

當年冬天,兄弟倆製造了第3架“飛行者”號,在赫夫曼大草原上又進行了50次飛行。為了解決轉彎失速的問題,他們把用於操縱機翼和方向舵的鋼索分隔開來,以便靈活操縱機翼和方向舵。經過這次改進,“飛行者”3號便完全能進行機動飛行了——它能傾斜,能轉彎,能輕鬆地繞圓圈,能按“8”字形飛行。1905年10月5日,哥哥韋伯駕駛著這架飛機竟持續飛行了38分鍾,航程39千米。

萊特兄弟確信“飛行器的時代終於來到了”,他們的“飛行者”3號已經是一架可供實用的飛機了。他們深信飛機在軍事偵察上很有用,便向美國陸軍提供了他們的設計,但當局的反應卻十分冷淡;他們又找英國政府談判,同樣令人失望,萊特兄弟這樣要求英國政府:如果飛行器能按你們提出的條件飛行,英國政府必須購買;如果不能,政府可以不買。但英國當局卻回答說:即使飛行器是成功的,政府也不負購買的責任!由於美國和英國政府都不支持,萊特兄弟感到大失所望,他們決定停止所有的飛行,以防他人對自己的發明進行剽竊和模仿。

直到1908年2月,美國陸軍作戰部終於同意去觀看萊特兄弟的一次正式試飛,3月便達成了在美國製造萊特飛機的協議。

1908年8月8日,哥哥韋伯到法國進行了第一次公開表演,這次飛行以及以後的幾次飛行成了世界各國的頭條新聞,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飛行者”號不僅打破了當時所有飛行器各項記錄,而且還表明它是一種能爬高、傾斜、轉彎,以及進行平穩轉圓圈和“8”字飛行的飛機。

與此同時,弟弟奧佛在美國陸軍舉辦的對比試飛中同樣取得了成功,美國陸軍向不同的設計者訂購了3架飛機,隻有萊特兄弟的“飛行者”號被陸軍當局選中。但不幸的是,1908年9月17日,弟弟駕駛的飛機載著一名陸軍中尉升空,在飛行中發生事故墜毀,中尉摔死,弟弟受了重傷,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飛機失事的空難事故。

萊特兄弟飛行表演所產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他們的成功,使人類終於有了飛機。

二、飛機首次用於戰爭

1911年爆發的意土戰爭,開創了使用飛機執行軍事任務的先例。從此,戰爭由平麵走向了立體空間。

意土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早在14—16世紀,土耳其就形成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軍事封建帝國——奧斯曼帝國。與此同時,文藝複興在歐洲興起,資本主義製度在歐洲確立。到了19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成了歐洲列強競相爭奪的目標。1978年6月,在德國柏林召開了旨在修改“聖斯特法諾和約”的柏林會議,這次會議實質上是一次列強瓜分土耳其的分贓會議。由於分贓不均,柏林會議造成巴爾幹地區局勢持續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