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七律·長征》
“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查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裏,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曆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萬裏長征的艱難,是現在的我們難以想象的。紅軍過草地時,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要踏著草甸跳躍著前進,或者幾個人拄著拐棍攙扶著走,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拚命往上掙紮,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汙泥吞噬。當年的紅軍,往往是一個人陷進去後,另一個人伸手去拉,用力過猛也會被帶著陷進去。泥水不僅不能飲用,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二怕下雨。草甸本來就難走,天下著雨,腳底下更軟、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進泥沼裏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流,有的水淺好過一點,有的河寬流急很難渡過,如果遇著下雨更難了,幾乎每過一條河都有戰士倒下。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衝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屍草地。”
食物短缺也是個大問題:準備的青稞麥炒麵,需要用水煮和著吃,沒有水,幹吃很難受。一下雨,青稞麥被淋濕了,就成了疙瘩,再用開水和就成了稀麵糊糊,不經餓。如果吃黏疙瘩,又難以下咽。還有不少同誌在進草地之前來不及磨麵,帶的就是青稞麥。這樣的青稞麥隻能一顆顆咬著吃,帶得少,就一顆顆數著麥粒吃,盡量節省多吃一兩天。咬青稞麥既吃不飽,還難於消化。一般戰士準備的幹糧,兩三天就吃完了。這時候,草地才過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還有那麼長的路程怎麼辦?就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饑。有的野菜、野草有毒,有人吃完以後嘔吐瀉肚,有人甚至中毒死亡了。戰士們又要學會辨別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前邊的部隊還有野菜、樹皮充饑,後續部隊連野菜、樹皮都吃不上,更苦。有的戰士,人尿、馬尿都喝過。饑餓和疾病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命,許多紅軍戰士在戰場上沒有倒下去,卻在草地裏默默地死去。死亡越來越多,後邊的人無須向導,順著絡繹不絕的屍體,就可以準確地找到行軍路線。
紅二方麵軍過草地時一連走了十多天,幹糧沒有了,連野菜也找不到。警衛員李少清愁眉苦臉地對任弼時說:“任政委,今天什麼吃的都沒有了,怎麼辦啊?”任弼時一抬眼,正好看見李少清身上的手槍背帶,高興地一拍手道:“有辦法了!身上背的牛皮帶可以吃啊!快解下來。”任弼時讓李少清拿來一把小刀,把牛皮帶一寸寸割下來,先燒焦了,然後再煮著吃。皮帶煮好後,任弼時帶頭大嚼特嚼起來。其實這種東西根本煮不爛,任弼時卻吃得很香,一邊吃還一邊說:“這東西很有味道。”不久,總指揮賀龍和副政委關向應也走了過來,幾個人一塊吃起了皮帶,賀龍還誇讚道:“這個東西好,比野菜強,你們真有辦法。”二方麵軍從此開始興起了吃牛皮帶的熱潮。任弼時還囑咐道:“吃牛皮帶也要計劃好,節約吃。”任弼時當時有兩條皮帶,出了草地後還剩下半條。任弼時就把它送給了李少清作紀念,還用鋼筆在上麵寫道:“越吃越健康,將革命進行到底!”如今,這半條牛皮帶被珍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裏,成為了珍貴的曆史文物。
過草地時,彭德懷為了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還殺掉了自己心愛的坐騎大黑騾子。一路上,彭德懷曾三次殺掉自己的坐騎,和戰士們一起徒步行軍,隻為了讓更多的紅軍戰士生存下來。
紅軍走出草地的時候,隻剩下一支襤褸不堪、瘦得隻有骨頭架子的部隊。成千上萬的人咳得喘不過氣來,可是這支隊伍還能一師又一師地擊敗軍閥部隊。紅軍是曆史上一支無與倫比的堅強隊伍。紅軍將士以藐視一切困難的自信精神,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在長征中,紅軍將士曆盡艱辛,他們與天鬥,與地鬥,與敵人鬥,斬關奪隘,搶險飛渡,戰勝了一個個困難。“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長眠於此。千裏沼澤、連鳥獸都不曾出沒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紅軍戰士的生命。“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誌越堅”。紅軍戰士在“爬過雪山就是勝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號的鼓舞下,以驚人的毅力走完了充滿艱辛坎坷的漫漫長征路,帶領中國革命走進了一個新階段。
1936年,美國作家斯諾到延安采訪,看到毛澤東住著簡陋的窯洞,周恩來睡的土炕,彭德懷用繳獲的降落傘改製的背心……這位作家似乎從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一種力量,他把這種力量叫做“東方魔力”。其實,這就是中國工農紅軍曆盡艱險的吃苦精神。
無堅不摧的樂觀主義
紅軍戰士們有了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有了忠貞不渝的理想信念,也就有了戰勝一切的信心,這就是紅軍無堅不摧的樂觀主義精神。
從1928年開始,紅軍就出現了糧食短缺的問題。一個80人的連隊,一頓飯隻有3斤米。紅軍戰士們隻能吃紅米飯,喝南瓜湯。軍中當時流傳著一首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條件雖然艱苦,可紅軍將士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